以興國公的身份,都用發誓來回應,這讓朱至澍不由得心中大定了不少。
更為關鍵的是,他已經認識到,他其實沒得選擇。就算他不同意,看興國公的架勢,也絕對是會硬來的。與其這樣,不如能撈上一筆。
於是,就這麼的,在張明偉的軟硬兼施之下,蜀王朱至澍最終還是同意了。
由他主動配合的話,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絕對是要順利的多。其他地方有的事情,比如投獻,托名在蜀王名下的,還有隱戶等等,清理起來也將方便很多。
這蜀地的整頓,算是第三回了,有經驗,而這也是張明偉知道有蜀王主動配合,會做事方便好多的原因所在。
搞定了蜀王,張明偉就到了四川巡撫衙門。
這時候,有關城外的戰果,也陸續稟告上來了。當然了,成都府這邊的情況,也有錦衣衛去了解,同樣稟告上來。
城外這次大戰,死傷叛軍和流賊一共五萬多人,大部分都是自相踩踏逃命所致。真正被朝廷騎軍殺傷的,連十分之一都沒有。
俘虜的叛軍和流賊,包括逃走了又回來投降的,一共是五十六萬七千多,其中騎軍有八千多。
土司名下的叛軍,大概有二十七萬以上,還在統計中。其他是蜀地的漢人,或者被裹挾,或者是原本的流賊和叛軍。
到目前為止,一共活捉了兩個土司,打死了一個土司,其他土司,基本都被逃走了。
對此,張明偉倒也理解,並沒有責怪手下將領的意思。
當時,麵對將近那麼多的叛軍,而自己這邊一共就五萬左右,根本就不可能顧得過來,打敗賊軍和叛軍,收攏他們都是人手不夠的。
更不用說,那些土司都是有馬,有親衛的,看到情況不對,又不會傻到待著不走。騎馬狂逃之下,騎軍也不可能一一去追擊。那麼亂的情況下,又能分得清誰和誰!
侯恂和左良玉這兩個叛軍首領,也是同樣的道理,看到局勢不妙,便立刻倒了旗幟逃跑,同樣是沒有抓到。
對此,張明偉同樣沒有在意,就算逃了,也是喪家之犬。
而且退一步說,如果當初在京畿之地那邊的時候,左良玉沒有逃掉的話,也就不會有他聯合土司的事情。
如今蜀地的土司,在他的各種手段之下,基本都已經反叛。這對朝廷來說,其實是件好事,正好可以改土歸流,真正解決地方上的土皇帝,從而一勞永逸地解決大明西南土司經常鬧事,甚至造反的局麵。
蜀地四麵環山,通往秦地的蜀道,都在朝廷的控製之中;而在長江那邊,張明偉也重兵布防,蜀地中的賊軍也好,叛軍也罷,都別想逃出去。他們唯一的辦法,就是躲入深山,或者躥入雲貴兩地。
這本身就在張明偉原本的計劃之中,因為雲南和貴州也同樣是土司眾多,時常反叛朝廷,也是需要改土歸流的。把大明的叛亂,一起趕去雲貴兩地,便是一起解決雲貴問題的時候。
此時,說這些倒也有些遠了。畢竟大半個蜀地,如今都還在流賊和叛軍的掌握之中。成都之戰,隻是打敗了叛軍的主力,以及一部分流賊軍隊,控製了蜀地最為富饒的地區而已。
對於俘虜,張明偉都不用多說,就按照以往的經驗,開始對俘虜登記造冊,便於接下來的安排。這人數之多,至少也要幾天時間才行。
而對於成都保衛戰的情況,張明偉既然已經知道了,他當然也是要處理的。
四川巡撫陳士奇,沒擔當,不作為,張明偉直接撤了他的職,押他回京師,由朝廷處置;另外,四川巡按劉之勃勇於任事,便命他暫代四川巡撫一職,上奏朝廷,轉正也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從巡按到巡撫,一般來說,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巡按隻是代天巡查地方,權力雖大,級別卻是很小的。而巡撫,那是真正的封疆大吏了。
這種越級提拔,絕對讓人大跌眼鏡。不過對於興國公這邊來說,都有長沙知府直接舉薦成為內閣輔臣的例子在,這種從巡按到巡撫的事情,其實也就不稀罕了。
不過對於劉之勃來說,那絕對是天大的喜事,最大的刺激了。於是,他對於向地方鄉紳征集錢糧的事情,都能明顯看出來,積極了很多。
張明偉對於秦良玉,也同樣是有奏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