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八百裏加急這一份時,洪承疇便立刻明白,之前集結的軍隊,大概是幹什麼去了!
這麼想著,他覺得這應該是好事,可大清皇帝怎麼會這樣子對他?
於是,他用最快的速度,又去看了另外一份急報。
洪承疇的智商,顯然是沒有問題的,一看之下,他頓時就明白了皇太極為什麼會這樣對他了!
於是,他立刻抬頭看向冷眼盯著他的皇太極,苦著臉說道:“主子爺,奴才確實說過,明國沒有別的水師了。這一點的,當初的時候,恭順王、智順王他們也都是讚同的。”
他知道,如果孔有德、尚可喜他們在的話,估計也是和他一個待遇。不過他們不在,所以隻有他被問罪。
這個鍋絕對不能一個人抗下來,因此,他便有此一說。
說完之後,洪承疇偷看了下皇太極的臉色,發現他果然稍微緩和了點表情,便立刻補充道:“明國實在太大,家底很厚,這裏湊湊,那裏補補的,真被湊出一些船來,其實也是有可能的。”
一聽這話,皇太極不由得又氣悶!
這就是讓他最為羨慕的地方了!
如果大清能有明國這樣的人力物力,他有絕對的自信,早就一統天下了!
這麼想著,皇太極也沒給洪承疇好臉色,繼續冷聲喝問道:“為何之前不說?”
聽到這話,洪承疇也覺得自己冤啊!
一般大戶人家,誰會管到每個邊邊角角的。
窮人家的,可能每一顆米都能數的過來。然後聽說富人家沒米了,就樂嗬嗬地看著富人要挨餓,結果人家照樣吃吃喝喝,一問,說東翻翻西翻翻,又發現了幾缸子米。
同樣的道理,大清確實是窮,以前壓根沒戰船,如今有了上千艘戰船,覺得是多麼龐大的水師了。
可是,明國之大,各地的情況,身為朝堂高官,比如洪承疇這種一直帶兵在外頭打仗的封疆大吏,又怎麼可能知道地方上到底還剩多少船?
說登萊水師其實已經廢了,可這個廢了,對大清來說,可能是沒船了。當對明國地方上來說,可能一千艘戰船,隻剩下一兩百艘,這也是廢了啊!
此時,洪承疇雖然想明白這個道理,卻也沒法對皇太極明說。要不然,萬一傷了大清皇帝的自尊心,倒黴地就還是他。
於是,靈機一動之下,他便回答皇太極道:“奴才以為,如果有這種情況的話,智順王他們應該比奴才更熟悉。因此,他們都沒說,奴才自然也認為是不會有這事。如今發現明國多了戰船,奴才這才想到了這點上。”
好吧,孔有德、尚可喜等人反正不在,這鍋甩出去,都不用擔心再甩回來的。
皇太極聽了,心中一想,也覺得洪承疇說得有道理。
畢竟孔有德、尚可喜他們原本是東江鎮的將領,一直活動在海上為主。洪承疇和他們比起來,當然是那幾個人要更清楚明國戰船的事情。
這麼想著,皇太極才罷了罷手說道:“起來說話吧!”
洪承疇一聽,便知道自己過關了。於是,心中鬆了口氣,趕緊乖乖地起來站好。
此時的他,壓根沒有多想,不是他不想去想,而是壓根想不到。
對於後世的人來說,當然知道明末最龐大,最強大的水師是福建水師。可對當時的人來說,隻要不是江南以南的人,壓根就不會知道那麼多。
料羅灣海戰,鄭芝龍打贏了荷蘭人和大明海盜的聯軍,按理來說,這個事情算大了吧?可是,在朝堂上壓根就沒泛起什麼浪花。
可以說,鄭芝龍一直在東南沿海,蒙聲發大財,非常地低調。
熊文燦擔任福建巡撫,自然知道鄭芝龍的真實情況。可他也沒有往上報,和鄭芝龍一起蒙聲發大財。
以至於後來,朝廷要調熊文燦去當剿賊的總督時,他是千方百計地找理由推脫,不過也沒說鄭芝龍的情況。
洪承疇一直在陝西,最多是到中原和流賊打仗,然後就是在遼東了。他對鄭芝龍的情況,自然也不是很清楚。
另外一個,福建水師離遼東太遠了,他也沒想到朝廷會有調福建水師北上的可能。因為以前也根本沒有過這樣的事情,提都沒提過的。
此時,皇太極既然把洪承疇叫來了,便讓他一起謀劃當前的局勢。
最終,他們商量的結果是,先訓練大清水師,就讓明國水師重建東江鎮。
等到東江鎮建好之後,再殺上皮島,把明軍全都殲滅。
在此之前,還是要加強沿海的監視。關鍵地點部署騎兵,以機動策應。
他們商量出來的這個法子,湊巧之下,也讓建虜水師暫時逃過了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