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的建虜,組織能力還是在巔峰期,並沒有因為皇太極的嗝屁而有影響。
多爾袞是前期五萬人馬的統帥,濟爾哈朗則是前鋒,所屬兵力一萬五千,一路緊趕慢趕地,終於到達了海州這個必經的城池。
此時的海州,雖然離當初被明軍突襲燒毀已經過了三年,可是,到處都還是能看到當年被燒毀的痕跡。
對此,濟爾哈朗也無心去感慨,隻是想著前線的明軍,到底來了多少人馬,竟然能那麼快就打下了寧遠?
明國確實地大物博人又多,可是,離鬆錦之戰才過去短短的兩年時間,明國到底又能組織多少人馬?
總之,濟爾哈朗真得想不清楚,便召了隨軍的洪承疇,問出了這個問題。
畢竟洪承疇之前是明國的薊遼總督,是明國最高級別的官員之一了。在對明國的了解程度上,絕對是有權威的發言權。
之前的時候,一路急趕,也沒心思問。如今已經到了海州,是離錦州之外最後一處休整地。濟爾哈朗要考慮對明軍作戰,因此就必須要考慮清楚這個問題了。
“殿下,此事實在蹊蹺!”洪承疇聽了,小心翼翼地說道,“按理來說,關內都亂成了一團,朝廷……明國斷然不可能派兵出關的……”
聽到這話,濟爾哈朗便皺著眉頭問道:“會不會是明國已經平定了流賊之亂?”
“這斷然不可能!”一聽這話,洪承疇想也不想,立刻就回答道,“流賊真如那野草一般,春風吹又生,就算剿滅了一處流賊,可是,又有新的流賊會出來,剿之不盡,殺之不絕!”
說到這裏,他還感慨地說道:“從崇禎初年開始,小人就已經領兵剿賊,對此深有體會!”
聽到他這麼說,濟爾哈朗倒沒有懷疑。可這麼一來,他之前的問題就沒有合理的解釋了。
就聽他繼續問洪承疇說道:“既然關內未平,明國哪來的兵力,如此大規模地進攻寧遠,而且短短兩三日之內就打下了寧遠,兵鋒直逼錦州。如此大規模的攻勢,就連當初你領著十二萬明國大軍的時候,也未必能做到吧?”
“……”聽到這話,洪承疇沉默了下,腦海中想了下當年的事情,然後心中歎了口氣,不得不承認道,“殿下英明,小人當初的兵力,絕無可能就這麼快打下寧遠,直逼錦州的!”
濟爾哈朗聽了,心中倒吸一口涼氣,便再問洪承疇道:“那你覺得,如果是你的話,要領多少人馬,才能在兩三天內打下寧遠?”
說到這裏,他考慮了下,便又補充道:“就算事發突然好了,寧遠城內隻有兩萬大清軍隊,其中我滿洲八旗和蒙古八旗五千,步軍為漢軍八旗和朝鮮火銃手。”
大清軍隊各族的戰力,那是有不同的。事關洪承疇對明軍兵力的估計,因此,他就格外說得清楚一下。
洪承疇聽了,又低頭考慮了起來。
濟爾哈朗很有耐心,並沒有急不可待地打斷他的思考。
過了一會之後,洪承疇抬起頭來看著他,認真地說道:“如果是小人領兵的話,必須是領著精銳之軍,且各軍總兵要聽從指揮,那麼有十萬人馬,帶五十門紅夷大炮,不計傷亡,或許可以打下寧遠。可要是再考慮錦州援軍的話,必須要再有五萬人馬。除此之外,糧道從山海關開始算,則另外要動用民夫二十萬。所需糧草……”
聽到這話,濟爾哈朗擺擺手說道:“如今有很大的可能,明軍的糧草會走海路,事先囤積到覺華島。”
洪承疇一聽,稍微一愣,隨後便修正道:“既然這樣,有十五萬人馬攻打寧遠,兩萬人馬防備錦州的大清援軍,或許可以。但是要考慮到隨後還要攻打錦州的話,兵力絕對不能少於二十萬,且都要是精銳才行。”
說到這裏,他自己都有點啞然了,便主動補充道:“可明國絕對沒有二十萬精銳。不不不,別說二十萬精銳了,就是十萬,五萬精銳都不可能有。”
洪承疇當初領著明軍主力救援錦州的時候,是從各地抽調了大明最後一點能打的軍隊,湊集了十二萬人馬。可是,這些領兵總兵,卻並不怎麼聽他的話,也就是曹變蛟等原本一直在他麾下領兵剿賊的,才能聽他指揮。
可以說,當初鬆錦之戰會打敗,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他的手下都是各地湊起來的,有的軍隊他指揮不動。
所以當初表麵上是十二萬大軍救援錦州,可實際上,天知道一共有多少精銳!
濟爾哈朗聽了,心中不由得有點惱火。說來說去,就等於白說了一樣。
明軍到底是什麼情況,根本沒法事先估算出來,隻能上了戰場之後再說。如此,用兵的方略,就必須是小心謹慎為主才行了。
正在這時,洪承疇用那種絕對有把握的語氣對濟爾哈朗說道:“殿下,雖然不知道明軍這一次一共出動了多少人馬,而這人馬又是怎麼來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要想打下寧遠,並再攻打錦州,兵力至少要十萬以上。要是少於五萬,都不會出山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