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 能行善事而不圖人知(1 / 1)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有許多人為了使整個社會更好,而不惜代價地奉獻自己的時間。有醫院或護養機構的義務工,他們為了癌症、神經痛、心髒、腎髒等各種的醫學研究而從事募款活動。他們隻是配合著需要幫助的人,做他們認為必須做的事,一心隻期待著自己的努力對於別人有所幫助,並且享受幫助人的喜悅。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套用這句朱子治家的格言,其實是想說,有目的性的“助人”其實是偽善,這比袖手旁觀更令人反感。那什麼叫助人呢?應該是發自內心的,不求回報的,有悲憫,但更多的是真誠。助人是自願的,給人一點點力所能及的幫助,收獲快樂的心情,多麼簡單,又是多麼美好!如果所做的一切都是朝著某個目的,那麼投入的成本有多大期望便有多高,而往往,“感情交易”是最不可靠的。

一位名叫冕的大樂師來看孔子。古代的樂師,多半是瞎子,孔子出來接他,扶著他,快要上台階時,告訴他這裏是台階了。到了席位時,孔子又說這裏是席位了,請坐吧。等大家坐下來,孔子就說某先生在你左邊,某先生在你對麵,一一詳細地告訴他。

等樂師冕走了,子張就問,老師,你待他的規矩這樣多,處處都要講一聲,待樂師之道,就要這樣嗎?孔子說,當然要這樣,我們不但是對他的官位要如此;對這樣眼睛看不見的人,在我們做人做事的態度上,都應該這樣接待他。

小小的善意行為,不用言表,信手做來,於心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莎士比亞曾說,慈悲不是出於勉強,它是像甘露一樣從天降下塵世,幸福不但會降臨於受施的人,也同樣會降臨於給予的人。所以,行善無跡的人通常才是最幸福的。

人有行善的本能,行了善心情特別舒暢,自然也特別快樂。常行善的人笑容可掬,和藹可親,因為他們內心和外表一樣美。那些福傳人員,慈善家,義工,愛心團體,笑口常開,因為他們良心平安、滿足。他們不追求個人利益,全是為了別人的好處,所以他們常是快樂的,因為他們懂得人生的價值。

曾捐出450元新台幣積蓄給小學母校興建圖書館的台東市中央市場女菜販陳樹菊,獲《福布斯亞洲版》(Forbes Asia)評選為亞太地區慈善“英雄”之一。許多民眾聽到阿菊阿嬤獲得福布斯的肯定,紛紛表示“名副其實”;阿嬤則一貫低調回應,“這沒有什麼?錢給需要用的人就對了!”

那些善良、正直的人,他們的臉上總是平靜而快樂的,而那些總是想著算計別人、跟別人計較、諷刺別人的人臉上總是掛著陰暗的表情或堆著虛偽的笑容。即使給他們全世界,他們也不會快樂,因為他們貪婪、不知滿足、不愛別人、不會放開心胸感受世界的美妙,隻會放縱自己的欲望。

當一個人心中有愛、有善,就能感受到生活回報給你的愛,而且會感到生活的美好。他不會再過多地煩惱自己的小問題,而是會在善良地對待別人、熱心地幫助別人時,感到滿足和有價值,得到意想不到的快樂。而被幫助的人,也會覺得非常快樂,因為世界如此光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這麼的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