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絲綢(1 / 3)

這天下午,在上海著名絲綢商人李漢陽家裏,一場生日宴席剛剛結束。這是李漢陽的五十歲生日,雖然是整歲生日,但這場生日宴會的排場卻還比不上前幾年的普通生日。幾年前過生日,李漢陽總要擺上十幾桌宴席,請親朋好友歡聚一堂,看戲,打牌,熱熱鬧鬧、痛痛快快地玩上一整天。自從各地開放通商口岸以來,絲綢生意敗落,李漢陽的生日就過得簡單了不少,再到後來,索性就不過生日了。今年的生日李漢陽本也不打算過,但後來想想,這畢竟是人生中難得的一個整歲生日,不過就有些可惜了。

雖然宴席已經結束,但前來賀壽的來賓沒有全都散去。幾個絲綢生意場上的頭麵人物留在李漢陽家的客廳裏,繼續和李漢陽喝茶聊天。

壽星李漢陽帶著愧疚說:“大家都吃好了嗎?這幾年光景不好,今天的酒席沒有什麼山珍海味,還請各位包涵。”

客人們雖然都說“哪裏,哪裏,今天吃得很好”,但李漢陽的一句“光景不好”,還是戳中了他們心裏的痛處,他們的話裏夾雜著對同行和對自己的同情。

李漢陽繼續說道:“想想前些年,那時候跟洋人做生意,容不得他們討價還價。可沒想到,世道變得這麼快!各地通商口岸一開放,咱們立馬就淪落到如此地步!”

李漢陽說完,在座的客人也跟著垂頭歎息起來。有一個叫張方年的年輕人,他有些不明白李漢陽的話,便問道:“李世叔,各地開放通商口岸對咱們有什麼影響呢?”

“影響?影響大了去了!”一位叫何陽的中年絲商搶著回答說:“當年沒有各個商口的時候,洋人隻能從廣東出海口購買生絲。那時候賣給洋人的生絲價格要比國內的價格高出不少,洋人們也不得不依。不依,他們就再沒有別的地方買了。現在不一樣了,通商口岸一開放,人家進了內地,想上哪兒買就上哪兒買,價格自然就降下來了。”

李漢陽接著何陽的話說:“是啊,自從洋人進內地以後,不光咱們,茶商,瓷器商,大家的利潤都減了大半。唉,現在真是百業凋敝啊!”

“哦,原來是這樣。”張方年變得專注起來,像在思考什麼。一會兒,他的臉上現出了些豁然開朗的神色,他用略帶興奮的語氣說:“晚輩有個主意,說出來請前輩們不要見笑。”

李漢陽用長輩慈愛的語氣問:“你有什麼想法?說說看。”

張方年說:“剛剛何先生說現在洋人想上哪買絲就上哪買絲,所以人家就能買得便宜。可是,如果所有絲商給洋人開的價格都一樣,那洋人又上哪兒去買便宜的生絲呢?”

張方年的話把何陽和其他幾個人都逗樂了。有個人用嘲諷的語氣問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你知道天下有多少絲商嗎?要讓所有絲商都口徑一致地開同一個價,談何容易?”

張方年說:“天下的絲商確實多如牛毛。但這些絲商卻有大、中、小之分。小絲商最多,他們從絲農手裏收購生絲,再賣給中等絲商,中等絲商再把生絲賣給咱們這些頂尖的大絲商。這一套脈絡體係,是咱們幾代人共同經營形成的。洋人沒有深入滲透進咱們這一套根係網絡內,他們都是從咱們大絲商手裏買絲。不經過咱們,他們收購不到半絲半縷。請問像咱們這些大絲商又有多少呢?就光是在座的諸位,恐怕就已經掌握了全天下十之七八的生絲。隻要咱們一夥人對洋人統一口徑,就不怕洋人不依咱們訂的價格。”

李漢陽聽完張方年的話,憂鬱的臉上現出了些許激動與喜悅。他說:“剛剛方年世侄的話有道理啊。大家想想,為什麼洋貨賣得那麼貴呢?不就是因為洋人對洋貨統一定價,誰都不私自降價嗎?可是反觀咱們絲商,真是一盤散沙啊!大家都怕自己的生絲賣不出去,所以今天你降價,明天我降價,都搶著低價把生絲賣給洋人。結果都吃了大虧,讓洋人撿了大便宜。”

張方年接著李漢陽的話說:“所以,要把生絲在洋人那裏賣個好價錢,就必須得咱們這些人把心放到一起。隻要咱們齊心協力,就不愁生絲賣不上好價錢。所以我有個提議,咱們今天就立下一個盟約,以後買絲給洋人,都必須按照咱們商定好的價格。”

聽了張方年的話,有的人不以為然地搖著頭,但大多數人似乎都被說動了。他們興奮地交頭接耳地議論起來,時不時地豎起大拇指,說這是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