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重逢(1 / 2)

我們在第二天中午到達目的地。

麵前有兩座沙丘,坡度小且起伏不大,大概十米高,橫亙在眼前。

奎尼?艾沙停下來,告訴我們越過右邊的那座,就可以看到依提孜力克,而翻過正前方這座,就是我們要找的地方了。

因為他也沒來過,在和我們反複比對過地圖,又用電子係統定位後,終於確定這座沙丘後方,就是我們要找的蘇萊曼綠洲,至於那裏有沒有我們想要的,他不敢保證,甚至說,經過常年的風蝕日曬,也許隻是一片普通的黃沙。

出於好心,他又領著駝隊帶我們登上沙丘頂。

當我們登上頂端,蘇萊曼綠洲的殘骸盡收眼底,一覽無餘。

偌大的蘇萊曼早已失去生機和原本代表生命的綠意,水源幹涸後,在風沙的侵襲下,土壤漸漸沙化,最終風幹成一片灰黑色的戈壁,垂死侵占著大塊土地。

放眼眺望,在死去的綠洲中央,終於發現我們日夜追尋的身影--羅力木遺跡。

四方形的建築區殘骸,如風燭殘年的老人,麵黃肌瘦,在莽荒的天地間垂死掙紮。

這個國家,隻有一座城大小,城中的房屋建築大部分已倒塌,顯得破敗不堪,每一間都隻剩一兩麵剝落的殘牆。

在城外圍,大大小小無規則地矗立著幾十根參天的黃石柱。

這些石柱高五六米左右,粗細不一,大的直徑一米,小的也就一抱大小。每一根從頭到尾爬滿環形的凹印,粗糙不平。

令人稱奇的是,這些柱子腳下,用拳頭大的石塊和石頭碎片圍成一個個均勻且規則的圓圈,看上去像人為的痕跡。

莫不是幾百年前的古人用來祭祀的法陣?

又或是擺出一些特殊的符號在向外人預示著什麼?

正在我瞎想時,孟琬指著那些石圈,給出了答案。

“那些石柱下的圓形,是石柱常年風化,由於熱脹冷縮,碎片脫落形成的,並不是人為留下的。”

眾人頻頻點頭,連陳教授也忍不住誇讚她見識多,功課足。

從頂部俯瞰,殘破的格局依稀可以看出曾經橫縱整齊寬敞的街道,城中心有一座巨型露天建築,梯形的底座,前窄後寬,目測占地約一百平米,拔地而起,大概也有八九米高。

巨石砌成的台階由下而上寬度漸窄。頂層是一方寬敞的平台,中間還起著一座四方的石台。

整個看上去,這應該是羅力木用來祭祀的場所了。

因為巫師的地位最高,所以這座建築位於正中央無可厚非。

這時,陳教授和他的學生們顧不上激動,紛紛拿出專業儀器,在高處開始了對羅力木整體格局的測繪加記錄。

彭齊生一邊拿筆匆忙地記錄數據,一邊問到:

“陳教授,一般的古代文明都擁有占星技術,也有專門的占星台觀測星象,會不會,那個城中央的巨台也有這個功能呢?”

陳教授點點頭:

“也有道理的哎,不過嘛,沒有事實支持的推斷,再合理也立不住腳的哎。

咱們這就下去看看。”

為了區分位置,一般會給建築群暫時命名,比如,中央那個最顯眼的石台,即為一號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