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長生劍之變(1 / 2)

楚天沒有立刻回應,隻是問王憐花:“你如何看趙匡胤此人?”

眾人愕然,不明白楚天為何忽然提起風馬牛不相及的大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

王憐花亦不明白。

稍微沉吟片刻,王憐花給出答案。。

“趙匡胤此人的確雄才偉略,在古往今來曆代帝王之中都是非常有才幹的一位,但對於此人的為人品性卻是嗤之以鼻,如若讓老夫瞧見趙匡胤,必斬他的項上人頭。”

楚天微笑道:“為何,難道是因為他黃袍加身,取而後周天下,做了天子?”

“這隻是原因之一,如若趙匡胤僅僅如此,也不過是有野心有手腕有才幹有本事而已,還不值得我殺,我殺他隻不過是因為南北兩宋四百年疲弱都自他開始。”

“請指教!”

“後周第一代天子郭威是才幹謀略都非常突出的大將軍,在他的統轄之下,後周漸漸壯大,逐漸有了一統天下的資本,而後周第二代天子柴榮更是有道明君,在他的治理之下,百姓不但日益富足,而且也繼承了郭威的誌向以一統天下為目標,如若不是意外中箭身亡,後周極有可能在他的帶領之下一統山河。”

楚天點頭:“這的確是事實。”

王憐花冷冷一笑:“柴榮臨終之前任命一手提拔的趙匡胤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以一統天下為目標,而幼主以及太後對趙匡胤也是信任有加,軍國大事都交托給趙匡胤,可趙匡胤卻急不可耐在柴榮去世不久便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後周,創立大宋,你說這種人該不該殺??”

“該死。”楚天淡淡道:“這種人固然可為一時之雄主,但若讓我碰見,此人必將成為我劍下之亡魂,不過也可以想象,王權誘惑,自古以來又有什麼人能抵擋。”

“如若僅僅如此,也不過是一代奸雄而已,但此人不敢做一代奸雄,偏偏想要粉飾太平,以至於有了大宋後來四百年之疲弱。”

“你是指什麼?”

“你可曾聽聞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眠這句話?”

“趙匡胤所說。”

“你可曾聽聞與士大夫共天下這句話?”

楚天笑了:“大宋所定之國策,我又如何不知道?”

王憐花更是不屑道:“那你知不知道杯酒釋兵權?”

楚天點頭。

王憐花笑容更不屑了,道:“敢於說出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眠這句話的趙匡胤又為什麼願意和士大夫共天下呢?這也不過是給宋初那些士大夫以好處,讓士大夫粉飾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這件事,以確立自己的正統地位而已!而杯酒釋兵權最大的原因並非是他掌控不了武將,而隻不過是擔心有人效仿他黃袍加身,從而使得宋國步後周覆滅的後塵,這幾件事加起來等於什麼?”

“重文輕武,亦或者說重文抑武,如此以來自然也成就了南北兩宋筆下風流,但武力薄弱。”

“武力薄弱的後果不僅是難以開疆拓土,也注定偏安一隅,最終自處滅亡!”王憐花眼中的不屑之色更是濃烈,道:“趙匡胤以及曆代皇帝會做著一切的原因也不過是得位不正而已,也正因為他得位不正,也導致漢人浪費了四百年一統山河的機會,從而也造成了蒙古入關,天下受苦百年的局麵,此人該殺該死,乃至於千刀萬剮也不為過,南北兩宋天子也都該千刀萬剮。”

任何人都能感受得出王憐花的騰騰殺意,雖說王憐花的一番言辭頗為偏激,但任何人也不得不承認王憐花言之有理——正因為宋太祖趙匡胤得位不正,以及一連串心虛的表現,也注定宋國隻能偏安一隅,最終自處滅亡。

楚天有些驚訝,他沒想到年過六旬的王憐花忽然還如此偏激血氣,但楚天隨即笑了,繼續問道:“為何大宋國祚有四百餘年?”

“四百餘年大宋養士也不過養了個文天祥而已,其餘士子也不過筆下風流而已,又有幾個安邦定國,依我看來,大宋能有一百多年不亡國就謝天謝地了,而大宋能有四百年國祚不過是鴻運齊天,誕生了一大批為國為民的武將而已,其中有兩位武將橫空出世,更是延長了大宋至少一百年國祚。”

“他們是誰?”

“北宋有狄青,南宋有嶽飛!”王憐花道:“若沒有他們,大宋早就亡國了。”

楚天笑了。

王憐花瞪了楚天一眼:“你不信?”

“我信。”楚天道:“不但信,而且我完全讚同,特別是嶽飛將軍,此人若離開朝堂步入江湖,我必然願意當他的左右手,輔佐他成為武林盟主。”

王憐花怔了怔,明白了楚天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