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萬人馬,差不多就是9個軍的兵員,調出來就是了,何編之有呢?連以後北上的新四軍將領葉飛都沒想到,他就這麼說:“山東是最大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以後的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第八縱隊、第九縱隊、第十縱隊原來都是軍區的武裝。”
山東八路軍的主力呢?有人就有疑問了。
新四軍除了有軍區地方武裝,甲種旅就保持了11個。山東八路軍沒有大單位建製,這很讓後來入魯的新四軍弟兄看不明白。從軍隊的編製上看,山東八路軍部隊“主力地方化”非常徹底,最大編製也就是“團”。1943年初,編有主力團有13個,到了鬼子投降時,據稱也隻有18個主力團,多隸屬各二級軍區或軍分區。直到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之時,山東軍區一個整師也沒有。
敵後抗戰,無論你的地盤大小,你的人馬多少,作戰原則是一致的,那就是遊擊戰爭。還記得那首歌嗎?到敵人後方去,把鬼子趕出境……包後路,出奇兵,今天攻下來一個村,明天奪回來一座城,叫鬼子顧西不顧東,叫鬼子軍力不集中……“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這可說是最通俗的注解。
遊擊戰爭隻能這樣打,建製單位大了,反而不方便,不靈活。山東也曾有過大建製,但為了更好的適應遊擊戰爭,1943年,7個教導旅全部撤編,所有團隊統統“下放”。但是,此一時,彼一時。抗戰勝利了,也意味著遊擊戰爭的時代過去了。
再看羅帥的大手筆。8個師,以6萬人計,在山東軍區的總兵力中不足四分之一,說這是山東八年抗戰的精華決不為過。這8個師可說是人民軍隊中的“八大金剛”,這八大金剛,為中國革命南征北戰,直至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都是以絕對的主力陣容出陣。換言之,第四野戰軍的頭號主力,幾乎都能在此尋到淵源;第三野戰軍的頭號主力,山東部隊也是三取其二。
隻要有足夠的實力,隻有是真正兵強馬壯,組建強大的野戰兵團那還不是水到渠成的事?硝煙散盡都過去60多年了,談起這些勁旅的赫赫戰功,報出這些勁旅的英名番號,對許多國人來說,尤其是軍史愛好者來說,還是如雷貫耳。
聽說過“萬歲軍”嗎?朝鮮二次戰役,三十八軍立下奇功,彭老總在嘉獎電文中增添“三十八軍萬歲” 6個字,三十八軍在軍中皆稱萬歲軍。三十八軍源頭可追溯到平江起義,以後發展為中央蘇區紅三軍團,是曆史最悠久中國陸軍的集團軍之一,今天則是屈指可數的重裝機械化集團軍。三十八軍的一一二師和一一三師即山東軍區第一師和第二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