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八師出山(一)(1 / 1)

遙想沙場,是遙想父輩的旗幟,父輩的旗幟是二十二軍,二十二軍八千裏雲月,第一步就是八師出山。

八師要出山了,披著夕陽的餘輝,走向民族解放的戰場,此一去槍如林彈如雨,披堅執銳,斬關奪隘,青史留名,百代流芳。但若無此山,哪來八師,這山,我不得不說。

其實,也不用多說,隻要聽聽那旋律,十有八九你也明白……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

是沂蒙山啊,沒錯。

從棗莊東北方向行40餘裏,即到了臨沂交界處,見有群山拔地而起,人稱抱犢崮,民諺有“抱犢崮,萬丈高,鑽天的鷂子,三翅飛不到半山腰”。抱犢崮主峰海拔580米,為魯南第一高山,居沂蒙七十二崮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崮"。

抱犢崮山勢陡峭如壁,登山僅一石徑。都說自古華山一條路,可見抱犢崮亦有華山之險。山勢險峻,易守難攻,這就是“山大王”的好去處了。相傳清初費縣人王俊就占此山抗清,人稱九山王。

九山王,八山王就不要說了,說到這份上了,魯南軍區司令員再不亮相,隻怕你也著急。

莫急。其實,魯南軍區張光中司令員,就穩坐在抱犢崮的中軍帳裏。還要把張司令給請出來,亮個相。

張司令,老家江蘇沛縣,1901年生人。知道沛縣在哪嗎?沛縣是漢高祖劉邦的老家,在微山湖西,緊挨魯西南,習俗、飲食、口音與魯南無異,不是山東人也似山東人。

張光中家境不錯,還算是有錢人,革命年代到處有革命風潮,年青時代的張光中追尋光明,1931年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革命資曆和那些走過二萬五千裏的將領都差不多。但張光中一直在家鄉從事革命活動,他當過小學校長,從這個角度看還是“秀才”。

但“革命是暴動”,秀才造反,也想拿槍杆子。張光中有心想去當紅軍,1934年春,曾以挑夫身份走了一趟江西,可惜沒找到紅軍。七七事變後,“白衣秀士”拉起隊伍,在魯南打起了遊擊,張光中是魯南抗日武裝創建者之一。

早在1938年夏,張光中“占山為王”,率領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上了抱犢崮,但山裏的日子仍不好過,暫且換名“保安四團”,以度時艱。

1939年秋天,一條強龍來到魯南,那就是八路軍一一五師。是毛XX派主力來了,張光中心裏那個激動啊。從此,抱犢崮飄起一一五師大旗。不久,張光中領導的保安四團改稱八路軍蘇魯支隊,歸一一五師建製。抱犢崮是魯南抗日中心,魯南軍區的中軍帳就紮營在抱犢崮。強龍呼風喚雨,新的局麵打開了。想起那些艱難的日子,羅榮桓心中就會有一股曖流。

1940年10月,魯南就成立了軍區,軍區首任司令員是鄺任農中將,但鄺任農任職時間太短了,不過兩個月。以至人們往往隻記得張司令。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初期,政委換了三任,張光中卻穩座司令這把交椅。沒說的,張光中是魯南資深司令員。

“資深司令”要走上新征程了嗎?其實,張光中心裏是很有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