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亦傳亦奇(二)(1 / 1)

大可不必。

魯南軍區運河支隊,連隊一段時期都設政委,總之,“崗位職稱”是人定的,不稀奇。營建製獨立分隊政工首長稱政委,也算符合條令。建國以後,輪到我當兵那會兒,本營也是叫政委(師直屬隊)。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支遊擊隊的政委還往往是上級首長兼任,可見軍區還是很有所期待的。

組織關係正常了,正式大名就不能免了,這支隊伍的番號是“魯南鐵道隊”。參加過魯南抗日鬥爭的老人,對這個稱呼就非常熟悉了。這樣,一支X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就名正言順了。

名正言順了,要幹得“活”就多了,隻是還是悄悄地進行,後來因一個隊員疏忽大意“泄露天機”,鬼子把魯南鐵道隊掩人耳目的碳場給端了。到了這份上,也不用再藏著掖著了。這支抗日武裝乃正式向小鬼子公開“叫板”,時間是在1940年的5月。

也真是無巧不成書。因魯南鐵道隊在鐵道線上幹得紅紅火火,竟啟發了不少走投無路的窮哥們。在臨城南北的津浦線上,各有一支以扒火車為生的“鐵道隊”,雖然和抗日鬥爭沒有直接關係,但卻是可以擴大抗日武裝的機會。

1940年7月,三支鐵道隊“結盟”,統一合編,大號為“魯南鐵道大隊”,

發展到150餘人,下轄3個中隊。常以為“鐵道遊擊隊”就是那十幾個人,七八條槍,其實也是一支很像樣的“加強連”。

話說到此,誰能看出鐵道遊擊隊和二十四團的關係了嗎?

我說不可能?

二十四團還沒影呢。

實際上,這支隊伍和二十三團(蘇魯支隊)靠得更近,可說完全是蘇魯支隊的一部分。1940年秋末,魯南軍區組建,鐵道大隊才“攀了高枝”,隸屬關係有了變動,由魯南軍區直接領導,那就完全是一付獨立大隊的模樣了。

時輪很快轉到了1941年,抗日戰爭即將步入一個最困難的時期。八路軍新四軍大幅度縮減,魯南鐵道大隊也跌到低穀。在險惡的形勢麵前,中隊長田廣瑞和隊員黃二投敵叛變,還有些人也扛不住了,大隊報請軍區批準後,對隊伍進行了精簡整編,有關史料是這樣記述的:“凡經不起艱苦環境考驗,情緒低落者,教育後妥善進行安置……”

“妥善進行安置”實際上就是“放了長假”,要求地方組織繼續進行教育和觀察,能歸隊的則隨時歸隊,不能歸隊的也不能讓敵人拉走。看來革命是不容易的,打鬼子也不是人人都能幹得事。人馬又很快跌回到了20餘人,再稱大隊似乎“名不副實”了。

雖隻剩下一二十人,但似乎更符合人們心中的“鐵道遊擊隊”。

是年冬天,魯南軍區被服廠遭敵襲擊,棉布棉絮洗劫一空,軍區指示鐵道大隊盡快搞些棉布,大隊長洪振海和中隊長劉金山爬上火車,摘了兩節車箱,圓滿完成任務。軍區首長非常高興,當即批準了鐵道大隊組建長槍隊的請求。

洪大隊長又了功,解決了軍區的大問題,但他也有“問題”,大隊也該解決了吧。

什麼問題?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組織問題”。據親曆者回憶,大隊支部還通過了洪振海入黨報告,但非常遺憾的是,還沒來及告知他,洪振海大隊長就犧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