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知板恒軍團的航空部隊終於出現,並且還與新南京艦隊激烈地交鋒了一回合。打了一個兩敗俱損的電子戰。蘇星河由衷地大喘了一口氣。一下子,就覺得整個人都輕鬆了許多。
此戰的發展方向,看來並沒有超出他先前的預料!
輕鬆了下來的他,腦子似乎也特別的靈光,就在轉而注視正麵戰場的交鋒之時,想到:按照國際上對於攻防之間的傷亡統計慣例,在實力差不多對等的情況下,一般是攻方要比守方多付出零點六倍的代價。
這一慣例,結合時下實戰中所得到的戰情分析,似乎並沒有出現多少偏差。那麼,在我方第三艦隊的傷亡就要突破三十萬大關之際。日軍正麵部隊,也應該接近到五十萬大關才對。這樣一比較,他們的傷亡率便接近損失百分之四十的戰力了……這樣大的減員比例,任是什麼部隊也該到了接近總崩潰的地步了吧。隻需再添一把火,我方就能徹底地取得這次戰役的完勝!
問題是,這一把火,從什麼地方移過來?
當前,隻有準備打伏擊的二支分艦隊距離正麵戰場最近。抽出這二支部隊不打伏擊,轉而直接去給正麵戰場上添上這一把壓死駱駝的稻草?
不行!他隨即堅決地否定:板恒軍團的主力部隊還未真正出擊,雖然亮出來了卻有觀望的勢 態。我方若真個用出了旨在鉗製板恒軍團的隱藏力量。那麼,感覺到無側翼威脅的板恒軍團便會再無顧忌,絕對會跟著放開手腳對第三艦隊的背部或側翼進行掩殺,戰事的最終結果……隻會是發生大逆轉。這支用於鉗製的伏兵,絕對動不得!
那麼,讓黃劍把旨在防範意外的預備隊牽出來,不顧有可能從大名屋跳躍點趕入戰場的日軍大舉增援,先集中力量,一舉擊潰正麵敵軍,再徐圖後計?
這個……冒的風險實在是太大。我部有留作應付意外的預備隊,日軍自然也有。真要牽出去了,弄不好又是個僵持之局。而沒了預備隊的第三艦隊,可就再也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了。這預備隊的事,也不能打主意。
剩下的,我方已隻有一支兵力可以提前動用——經過八大軍區支援加強後的第二艦隊,以超過二百萬兵員的戰力,隻要能出現在戰場上,是絕對的龐然大物!足可以橫掃日軍現在亮出來的一切軍力。
一時間,抓住了某些感覺的蘇大參謀,腦中在急速地推演:我方在蟲洞這邊安排有後手,由此推彼,日軍自然也不會例外。就是不知,日軍會具體安排了多少軍隊靜候在蟲洞的另一麵?而按照我方的情報糸統,得出了大約有一百五十萬軍力的數據。再加上隱蔽的部隊,應該不能超過250萬,這樣算下來,雙方的實際軍力還是維持在持平階段。畢竟,雙方的情報能力都不差,誰也不能瞞天過海地把己方軍力增加到能光靠數量優勢就能強勢摧毀對方的地步。就算一方硬來,另一方也會加大投入兵力的力度。這樣一增再增,就不僅隻是有限的局部衝突了,那是兩國間的全麵戰爭。
這麼一盤算下來,當我方從蟲洞這麵啟動第二艦隊時,其動靜應該瞞不了日本人安放在這邊的眼睛。日軍方麵也就會跟著緊急出動蟲洞另一麵的大部隊,於是,還是個僵持之局。隻不過是把戰爭打升級了而已,對於解決這場戰事並沒有起到多少實質作用……
這似乎是個無解的死循環。可是,我怎麼總覺得我漏算了某一些東西?
腦中出現了一絲靈感,卻怎麼也抓不住的蘇大參謀,開始下意識地做著十指連續敲擊桌麵的習慣性動作……瞥眼間,見到實況圖像中兩台捉對撕殺的機甲正在戰的難分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