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羅學究被打,深恨刺史無禮,好意反成惡意。心生一計,“不若將此碑獻與越州董觀察,定有好處。”想:“此碑雖然毀碎,尚可湊看。”乃私賂守門吏卒,在庭中拾將出來。原來隻破作三塊,將字跡湊合,一毫不損。羅平心中大喜,依舊包裹石碑,取路到越州去。行了二日,路上忽逢一簇人,攢擁著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兒。那孩子手中提著一個竹籠,籠外覆著布幕,內中養著一隻小小翠鳥。羅平挨身上前,問其緣故。眾人道:“這小鳥兒,又非鸚哥,又非鸜鵒,卻會說話。我們要問這孩子買他玩耍,還了他一貫足錢,還不肯。”話聲未絕,隻見那小鳥兒,將頭顛兩顛,連聲道:“皇帝董!皇帝董!”羅平問道:“這小鳥兒還是天生會話?還是教成的?”孩子道:“我爹在鄉裏砍柴,聽得樹上說話,卻是這畜生。將棲竿棲得來,是天生會話的。”羅平道:“我與你兩貫足錢,賣與我罷。”孩子得了兩貫錢,歡歡喜喜的去了。羅平捉了鳥籠,急急趕路。
不一日,來到越州,口稱有機密事,要見察使。董昌喚進,屏開從人,正要問時,那小鳥兒又在籠中叫道:“皇帝董!皇帝董!”董昌大驚!問道:“此何鳥也?”羅平道:“此鳥不知名色,天生會話,宜呼曰‘靈鳥’。”因於懷中取出石碑,備陳來曆:“自晉初至今,正合五百之數。方今天子微弱,唐運將終。梁、晉二王,互相爭殺。天下英雄,皆有割據一方之意。錢塘原是察使創業之地,靈碑之出,非無因也。況靈鳥吉祥,明示天命。察使先破黃巢,再斬漢宏,威名方盛,遠近震悚。若乘此機會,用越、杭之眾,兼並兩浙。上可以窺中原,下亦不失為孫仲謀矣。”原來董昌見天下紛亂,久有圖霸之意;聽了這一席話,大喜道:“足下遠來,殆天賜我立功也。事成之日,即以本州觀察相酬。”於是拜羅平為軍師,招集兵馬;又於民間苛斂,以充糧餉。命巧匠製就金絲籠子,安放“靈鳥”,外用蜀錦為衣罩之。
卻說朝廷加封董昌為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昌德郡王。未想董昌得寸進尺,奏請天子授予自己越王封號,但皇上不允,董昌便召集幕僚商議,怨道:“朝廷負我,本王奉金帛不貲,皇上又何惜賜我越王?聖上不封,我當自取之”。
董昌麾下幕僚黃碣、吳鐐、張遜三人卻心生憂患。黃碣首先勸道:“今唐室雖危,但天下人心尚能歸附,齊桓公、晉文公皆因輔佐周室,才成就一世霸業。主公從田間民夫曆經艱辛,蒙朝廷恩惠,位至郡王。如今富貴至極,不可再出此謀逆之心,望主公三思而行。”
董昌把臉一沉言道:“我富有江浙,兵甲數十萬,自立又有何妨?難道汝不願為一國之相嗎?”
黃碣答道:“黃碣寧為唐臣而死,不為富貴謀逆而生。”
董昌聞聽大怒:“好個大唐的奴才,送你三公之位你不做,閻王有路你偏行。今日本王先殺你以酬天命!”董昌命左右衛士將黃碣推出斬首。
吳鐐起身勸道:“郡王富有江浙不願世襲傳於子孫,卻要逆天道自取滅亡,臣泣血懇請郡王好自為之。”張遜也隨聲附和。董昌首提此事卻連遭三臣反駁,大為震怒,令人將三人梟首,並誅殺三族。其餘大小官員,見董昌為稱帝之事肆虐無常,皆不敢言,紛紛奉承董昌稱帝。董昌恐江浙百姓不服,令人做銅鉛石印一方,上刻鳥獸龜蛇圖案,令人埋於田間,蠱惑人心。
乾寧二年、公元895年二月初三,董昌在越州僭位稱帝,號大越羅平,年號天冊。自稱“聖人”,鑄銀印方四寸,文曰“順天治國之印”。其下製詔,皆由自己署名。董昌道:“若不親署,天下怎知我為天子?”即榜南門曰“天冊樓”。又命人扮作農夫挖出埋於田間之印,幕僚吳瑤假意驚歎:“今得此印,乃天降祥瑞,陛下當視為天瑞,以安民心。”董昌當即將此石印傳於百姓一觀,越州多有百姓相信。
董昌自立為帝,令朝野上下為之一驚,諸侯有稱王稱霸之心,不足為怪。但董昌刻璽稱帝使天下震怒,鎮海軍節度使錢鏐聞知董昌稱帝,拍案而怒,此時皮光業進言道:“錢將軍此時發兵,出師有名,必能成就大業。”錢鏐大悅,命皮光業留守湖州,令大將顧全武召集所部兵馬五千人於點將台,錢鏐頭戴黃金鳳翅盔、身披柳葉鳳翅甲,手扶腰中劍,足踏海龍靴,點將台上威風凜凜。點將台下,江浙將士五千餘眾,手持兵刃寒光襲人,列隊成陣,整裝待發。錢鏐喝道:“今日點兵,乃為社稷。董昌肆虐,禍亂江浙。濫殺忠良,人倫大變。錢鏐官居大唐命臣,爾等亦是大唐勇士。今萬民有倒懸之危,朝廷生累卵之急,我等不舉義師,有負皇恩!”說到這裏隻見錢鏐拔劍高呼:“誅殺叛賊,匡扶唐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