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絕不會去進行那些繁瑣的工作,時間人力成本太高,收益又是太低。可能每部老電影的版權價格也就值個千八百,連支付修複轉製的費用都不怎麼夠。
霍冬可不同。他那是愛好,因此就願意承擔那筆費用。而且那是筆一次性的支出。另外以後每年還能收取幾十萬。
如果說,版權運作是正常商業手段的話,那麼下一種做法就有些歪門邪道。但同樣能夠為霍冬個人帶來大筆收入。
那就是打包銷售。
比如說,以後霍冬又創作出一部成功的作品,能夠賣出網絡獨播權5000萬元,賣給海外發行商1000萬美元。
於是霍冬就強行打包,隨便挑出一部版權快要到期的老電影。賣出去的總價不變,還是5000萬和1000萬美元。但那部老電影就在其中折價50萬元和10萬美元。
看明白這種操作手法了嗎?
網絡點播公司和海外發行商當然無所謂,他們付的錢是不變的。多的那個就是贈品,最多就是扔到垃圾桶裏。但那50萬元和10萬美元變成了霍冬的個人收入,並不需要拿出去九成給別人分成。也就是說,多賺了一筆外快。
至於其他投資人?雖說損害了他們的利益,但這麼做並不過分,隻動用了區區1?官司又打不贏,在合同上肯定沒問題的。最後基本上都會捏著鼻子認了。
這同樣是影視圈的一種潛規則,也是導演的一種福利。不過這樣的情況在現實中就比較罕見。因為隻有名導才會有這樣的福利,一個作品夠多,手中的版權也多。另一個就是能拍攝出賣座的影片。但名導同樣丟不起這個臉。這種歪門邪道畢竟很壞口碑的。因此才會比較罕見。
霍冬也幾乎不可能會選擇這種做法。但不選擇,並不代表他沒有這種權利。
另外就是翻拍重拍或者拍攝續集的可能性了。當然,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有這種價值的好影片早就賣掉了,還會留著當垃圾貨處理嗎?
但不管怎麼樣,喜歡的就是好的。也許那個漂亮阿姨並沒花多少錢,但也要投入人情和精力去搜集,因此霍冬的內心是很感激的。
“怎麼樣?喜歡嗎?”霍沁牽著陶雪的手走了進來。
“真的很感謝,霍阿姨。”霍冬連忙客氣道。他多少有些汗顏。今天過來拜年,自己隻是帶了些常規禮物。但無論是陶雪的首飾,還是自己的那些老電影,都遠超自己的禮物價值。真的有點受寵若驚的感覺。
“滿意就好。”霍沁心中升起一股快意。那個姓苗的胖女人,還想搶老娘我的崽嗎?我呸!“等會兒雪兒會陪我做菜,你留下嚐嚐咱們娘倆的手藝。冬子,其實你不用那麼客氣的。別一直阿姨阿姨那麼叫,顯得特生分。如果不見外的話,可以叫我一聲媽呀?我可盼著有你這樣的兒子了。”
霍沁用半開玩笑的語氣,終於說出自己的心裏話。她的心裏有些忐忑,生怕被霍冬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