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是唐初名臣,他來自民間,深知民間的疾苦。他最初輔佐李建成,李世民即位後,魏徵被他的誠心感動,遂全心全力輔佐他,同心協力締造唐朝的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

魏徵膽識超凡,深具“臨危不亂”的功夫。他不但堅持原則,也敢直言進諫,太宗對他敬畏有加。魏徵死後,太宗傷心不已,對房玄齡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嚐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可見太宗對魏徵的重視。

魏徵在公事上,絕不徇私,常在朝廷上,當著百官的麵,堅持己見,即使得罪太宗也在所不惜。但是對於太宗的私德,魏徵則往往巧妙地委婉勸誡。

曾有人送了一隻鷂子,太宗非常喜愛。有天,太宗把鳥架在臂上玩賞,遠遠地看見魏徵過來,趕忙把它藏進袖子裏。魏徵雖老遠就看到,卻裝作不知情,走過來和太宗說話。魏徵把正事說完,就與唐太宗話古今,講述古代帝王由於貪圖安逸享樂而亡國喪身的典故,嘮嘮叨叨個沒完沒了。唐太宗雖然擔心鷂子在懷裏悶死,卻因為敬重魏徵,不敢有絲毫不耐之色。等魏徵盡興告辭,太宗翻開衣袖,鷂子已死去多時。

勸誡他人,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因為,既是勸與誡,就是表示雙方所持的觀點迥異,一旦態度是咄咄逼人或高高在上,如何要求對方接納不同的意見?

擁有多少隻鷂子,不是嚴重的事;魏徵所憂者是:一旦太宗養成豢養動物的嗜好,一定會有許多人逢迎、奉承,投其所好。

佛鑒禪師說:“凡稱長老,要須一物無所好,一有所好則被外物賊矣!好嗜欲,則貪愛之心生;好利養,則奔競之念起;好順從,則阿諛小人合;好勝負,則人我之山高;好掊克(即以苛稅斂聚財物),則嗟怨之聲作。”這段話,實可成為領導者之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