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國王,感念大臣們對國家的貢獻,想賞賜一些東西,究竟要賞賜什麼東西呢?有黃金、白銀及鐵。大臣們各有性格,有的要黃金,有的要白銀……眾大臣中,有一位大臣竟然選擇鐵,他認為:“我可以用鐵來鑄成鋤頭,耕田鋤地,也可以做成鐮刀,用以收割。”國王覺得他知足無貪厭,便依他所願,給了他鐵。

後來,因為連年戰爭,全國臣民生活艱難,就算擁有黃金的人也沒飯吃,最後餓死在成堆的黃金旁;擁有白銀的人,也是一般遭遇,抱著白銀,含恨而終;而選擇鐵的大臣,以鐵鑄成鋤頭、鐮刀,用來鋤地耕種,收割糧食,砍柴生火,甚至將糧、柴變賣賺錢,維持生計,安然度過戰亂窮苦的日子。

世間何物為寶貴?黃金白銀?還是鑽石珠寶?

聰明的人,重視實際生活裏能夠應用的為寶貴。

因為,沒有用的空話不管說了多少,還是沒有用;有用的話,雖然隻是三言兩語,便能發揮作用。買了幾十件、幾百件衣服,放著占據空間,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金錢、股票再多,日夜牽腸掛肚,給自己壓力,也是無用;甚至家裏頭的物品越聚越多,到後來搬來挪去,人為物累,更是不劃算。

事物的價值無一定的標準,“有用”、“能用”才是重要;以此觀念去思考、行事,就算是破銅爛鐵也能發揮最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