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提倡孝道,對於母親雖然不敢自稱是孝子,但也盡量孝順奉養。佛教中,目犍連尊者到地獄裏救母,為人稱道;釋迦牟尼佛為父擔棺,為母親到忉利天說法的事跡,更傳為美談;佛經中更時有強調孝順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佛教是一個重視孝道的宗教。
四十幾年前,台灣澎湖有一名十七歲的女孩,才思敏捷,辯才無礙,可以登壇傳教說法。見她頗有才氣,覺得值得栽培,我鼓勵她到佛光山就讀佛學院,但是她的父親卻以照顧重病的祖母為由,不願意讓她離家求學。她也心甘情願,無微不至地照料祖母直至往生,但時間卻已逝去近二十年了。年已三十五六歲的她,我仍然鼓勵再去讀書進修,然而她的父親卻又希望她留下來,照顧患有精神病的嬸嬸。就這樣,她的一生在照顧兩個病患中度過了!
家庭裏的老人和病患,需要給予關心照顧,但應該是家庭中每個成員的責任。兒女不是家庭的奴仆,兒女屬於國家、社會的人才,父母有義務培養兒女,兒女也有義務孝順父母,但是不能把家庭的所有問題,讓一個孩子來承當,埋沒他們的一生。
由佛教的觀點來看,孝順分為三種層次:一般的甘旨奉養父母,使父母免於饑寒,隻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悅,是為中孝;引導父母趨向正信,遠離煩惱惡道、了生脫死,使宗親得度,永斷三塗輾轉之苦,才是上上大孝。所以,我們要將孝順的意義與層次提升、淨化,讓孝道更合理、合法、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