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原本是齊桓公的仇人,由於鮑叔牙的推介,不但不把他當仇人,反而釋放他,並給予他官職輔助治國。

管仲是一個人才,卻久久對國家沒有什麼貢獻,齊桓公就問他:“你怎麼都沒有一點表現呢?”管仲說:“我是一個沒有錢的窮光蛋,但現在的社會都向錢看,我必須要富貴,別人才會聽我的話,才能治理國家。”齊桓公一聽,便給管仲不少錢。

但管仲有了錢以後,也沒做什麼事,於是齊桓公又再問:“為什麼你現在還是對國家沒有貢獻呢?”管仲回答:“大王,做什麼事必須要有什麼地位,可是我現在的官職,既無地位也沒權力,我怎麼會有什麼貢獻呢?”齊桓公一想也對,便給他做宰相。

但是做了宰相的管仲還是不做事,齊桓公又問:“你已經做宰相了,怎麼對國家還是貢獻有限呢?”他說:“大王,你與我很疏遠,大家都知道我過去對你不好,大臣們怎麼肯相信我呢?大王必須與我很親密,全國的人民才會相信。”所以齊桓公便稱管仲為“仲父”,就是老師、師父,好像父親一般。由於齊桓公將管仲當父親看待,管仲便從此開始展露長才,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讓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的盟主。

用人,必須相信人,給予對方展現的機會、條件,才會有所作為。齊桓公是一個會用人的明君,管仲也是一個做事能手,有會做事的能手,也要有會用他的明君。所謂千裏馬也要伯樂,伯樂也要有千裏馬,領導者和部下彼此是息息相關的,必須相互了解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