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到哪裏去了?(1 / 1)

唐朝一個讀書人李渤,讀過的書達萬卷之多,人稱他“李萬卷”。他到智常禪師的道場參觀,經過客堂,看到客堂裏麵掛了一副對聯,對聯上麵寫著“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李渤一看這對子不通,“須彌藏芥子”,須彌山極大,藏一粒芥子還說得過去。“芥子納須彌”,一個小小的芥菜子,怎麼把一個大須彌山納進去,這不合乎事實。

李渤嘲笑智常禪師沒有學問,這麼不通的一副對聯也掛到這裏。智常禪師對他說:“怎麼不通呢?第一句可以從事上去解釋,第二句要從理上去推想。”

這個讀書人仍然不能理解,智常禪師就說:“儒家有兩句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有沒有?”

李渤:“有!有!”

智常禪師隨手就拿了一本書,說:“既然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你說這個書讀到哪裏去了?”

李渤肚子一拍,自豪地說:“讀到我肚子裏麵來了,讀到我心裏麵來了,讀到我頭腦裏麵來了。”

智常禪師說:“這一本書請你放到肚子裏麵吧。”

李渤若有所悟地回答:“書是能讀到我肚子裏麵,讀到我心裏麵,但是怎麼能夠放得進來呢?”

智常禪師一聽,笑了:“萬卷的書可以讀到肚子裏,那是理;芥子納須彌,那也是理啊!”

事和理,有的時候事中有理,有時候理中有事。“須彌藏芥子”是事,“芥子納須彌”是理,等於“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是完全從事相上來談,而是從理上、從精神的背景來說的。

心有多大?肉團之心藏於六尺高的身軀裏,而佛心卻納藏山河大地,宇宙大千,千萬億眾生。透得理事無礙,則人生事事無礙,無論過何等生活,隻要事理融和,不拘於事,不失去理,心中自有橫遍十方的彈性,生命自有豎窮三際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