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九十五章 欺水莫欺山(1 / 2)

一口氣追出五六裏,他們還是連鄭大廚的影子都沒見著。

三人碰了頭,突然都不約而同地瞪大的眼睛,顯出驚詫不已的樣子。

驚詫什麼?

驚詫他們又回到吃午餐的溪潭邊。

——明明是追著他鄭大廚的啊。

——我記得一直走著的都是南麵的方向。

——是啊,走著的是南啊。

可我們怎麼又回到了原地?

途中我們轉了北了?

“撞鬼,撞鬼,撞鬼。”李紹嘉連說了幾聲撞鬼。

趙卓賓一臉沮喪。在連隊的時候,他一直都是團裏、師裏時常抽調的狙擊手,大多情況下,都是單獨執行任務。不管是平原,還是丘陵、山地、林子,他都去過,從來也沒有發生過迷失方向的事。在他那把蘇製的“莫辛—納甘”狙擊步槍的槍柄上,就刻了十八個日軍校官以上的標記。那是他的光榮戰績。最遠的射殺目標,是一個站在1100米的日軍中校。這麼遠的距離,就不僅僅是瞄準的問題,而是方向感的問題,即是得根據風力、溫度、濕度,來定出子彈的偏離度是多少,上下偏差是多少。簡單點就說,要打中目標的胸口,就不能瞄準胸口,而要從風向來定,瞄左肩頭或右肩頭。

就是說,方向感,是狙擊手必具的素質。良好的方向感,可使狙擊手到達任何陌生的地方,都能進退自如;在任何天氣的情況下,都能準確地把握目標,從而一槍致命。

他很清楚地記得,當他射出的子彈,劃過1100米的空間,鑽入那日軍中校的胸口的時候,他從瞄準鏡裏看到那小日本的表情是十分複雜的。最大的表情,就是感到不可思議。因為在方圓兩裏之內,連一隻攻擊性的老鼠都沒有,怎麼突然會飛出一顆子彈來呢?

按說,這日本中校對狙擊手也是熟悉的。也許正因為熟悉,他才那麼放心。在他的印象中,中國國軍所用的狙擊步槍,主要是美製步槍和德國造的K98和G43。K98的射程遠,但要精確地射中目標,也是在600米的距離上。G43則是300米。

他哪裏會想到,他趙卓賓所用的蘇製“莫辛—納甘”,配備的PE型瞄準鏡的焦距就是80毫米,視場5度,分劃為1—14。每個分劃100米,對應於100—1400米的瞄準距離。所以他所站在的1100距離,完全在他趙卓賓的瞄準範圍之內。

……

怎麼到了這熱帶雨林,他就沒了方向感呢?

這就是趙卓賓感到沮喪的原因。

陳節看著他倆,內心的感覺也是極為複雜。論經驗,他們都要比他豐富得多。畢竟,趙卓賓是著名的狙擊手,李紹嘉也是特務連的人。而他隻是工兵連的爆破手。當兵前,也是常年與水打交道,幾乎與山無緣。即使與山有緣也沒有用。他發現,這熱帶雨林,重點在林,而不在山。一進入林子,參天的巨樹,就遮天蔽日的。第一棵大樹,都像了一座神秘莫測的小山。還有樹下樹邊的那些小雜樹林、藤條、竹草,都是挺迷惑人的障礙物。

他當兵出發前,父親就對他說了一句話,“欺水莫欺山。”

就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