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1:停宿衡州城拜謁薛不凝(下)(1 / 2)

14·3·71:停宿衡州城拜謁薛不凝(下)

這三個十幾歲的少年裝束,雖然陳舊了些,卻與當地人的穿著大不相同,一看就知道,定是北方某豪門破落之公子小姐。

當地一般富裕人家,大多都穿不起,或者不穿貂皮裘袍,因為天氣寒冷的時間不長,每年亦就那麼十幾天,個把月而已,貂皮裘袍對於他們來說,實在太奢侈,並且,夏天不好收拾。能著貂皮裘袍者,屈指可數,且大多都熟識,即便不熟識,亦並不陌生。

衡州城畢竟還是小地方,能有這三位少年這般俊美飄逸者,幾近於無。尤其是那股神采飛揚的勁兒,一般家庭的孩子,是無論如何都不具有的。衡州城裏,能著貂皮裘袍者,沒有這般俊美風度,有這般俊美風度者,穿不起貂皮裘袍。因而,三個孩子一走上大街,便被人追著看。

亦不知他們究竟看甚麼,還嘰嘰喳喳說著本地土話。百成他們亦不管人家說甚麼,反正聽不太懂,管亦沒用。

雍王府對門,有一個宅門上標注著朱宅的大院,這是雍王幹兒子的府邸。院門旁邊有座了望塔,雍王的幹孫子朱則剛,成天沒事幹,就跑到了望塔上,向街道上東張西望。據說,他的五房姨太太,就有四房是這樣望來的。三個少年走在大街上,這麼紮眼兒,自然沒有逃過朱則剛眼睛。他差人跟蹤他們,打聽這些人的來曆。

三個懵懂無知少年,哪裏會想到有人跟蹤?隻管盡情的玩兒。從金鼇巷走回來,又走回去,再回來,整整走了兩趟,他們才餘猶未盡地往客棧裏走,當然是什麼東西亦沒買。一來是他們不懂得怎麼買東西,二來,是不知道什麼東西適合自己,再者,他們亦沒帶錢。即便是金鼇巷裏最著名的小吃,亦未能引起他們的興趣。

跟蹤者見他們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很是不耐煩,正想回去,卻見他們進了回雁客棧,便向掌櫃打聽。掌櫃收了打賞,隻說他亦不清楚,這些客人到底是何來曆,隻是把基本情況告訴了他。即便如此,跟蹤者還是如獲至寶,回去複命。

因為朱則剛,客棧掌櫃不得不說,但要再往深處打問,那就即便是知道,亦不能告知。這是開客棧的規矩。店小二一時不明白打聽者是何目的,掌櫃卻一眼便知。朱則剛在金鼇巷的名聲,路人皆知,他手下那些跟巴兒,更是熟悉。見客棧裏來了這麼一位美麗人兒,自是明白他在打什麼主意。

衡州城裏穿得起,亦願意穿貂皮裘袍的豆蔻少年,掌櫃的無不知曉,還未見哪家有如此貌美之人。朱則剛的人品眾所周知,作為掌櫃,不願意惹上這個麻煩。能躲則躲,能避則避,實在躲不了,避不開,便隻有耍滑頭。做掌櫃的都是人精,知道如何應對各色人等。

徐氏姐妹在丈夫與婆婆陪同下,打聽到衡州城最有名的廣和醫館,便前往而去。好心人一看他們是過路的旬鄉人,便提醒他們廣和醫館的規矩。

據說這家醫館的館主是王廣和。王廣和者,李時珍大徒弟是也。深得先生真傳,醫道高明。為徐氏姐妹號脈之人,卻並不是王廣和先生,說是王廣和先生的大弟子,薛不凝。

傳說,薛太醫本身醫術亦然不錯,在衡州城已經曉有名氣,本著精益求精之精神,原本打算是要去拜李時珍為師的,不料走在路上,見到李先生大徒弟王廣和,為一“死人”就診,將一個被家人裝進棺材,正抬往山上去掩埋的孕婦救活過來,還順利誕下一個男嬰。

薛先生停止腳步,眼前就是桃源洞,何苦遠處覓神仙?於是,薛不凝便不再尋找李先生,就地拜了王廣和為師。跟著師傅學習了幾年,回到衡州城裏,開起廣和醫館,造福一方百姓。

薛不凝感念師尊醫德大行,仰慕祖師爺名聲,便將自己的醫館取名為廣和醫館,所賺取的錢財,均以師尊名諱救濟窮人,廣施恩德,廣結善緣。薛不凝的仁心仁術,在衡州城裏傳為美談,無人不對他豎大拇指。

而他本人,從不居功自傲,總是將這些美譽,歸功於師傅與祖師爺,說是二位師尊教導有方,方才有他這麼個不爭氣的弟子。他隻不過是遵從師道,樂善好施,廣布善緣罷了。其實,薛不凝根本就連李時珍麵都未曾見過。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家醫術的確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