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5:萬曆朝堂叔大獨攬朝綱(上)(1 / 2)

第十七章:故鄉東岸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岡。

——蘇拭《江城子》

17·1:題外話

萬曆皇帝幼年登基,朝堂諸事全由首輔張居正一手把持。張居正是萬曆帝師,李太後還是李王妃時,便欣賞其人品、才幹,做了皇太後以後,更是將張居正視為知己,選擇張居正臨朝執政,的確是明智之舉。

倘若換了徐階高拱之流,幼主老臣,或許會出大亂子。張居正雖有專權之嫌,卻是以國是為重,並無半點私心,這就是權臣與奸臣之區別。

萬曆二年初春,經曆正德嘉靖隆慶三朝揮霍,國庫實在空虛得緊,萬事用度都需要銀兩,銀兩卻不見增多,反而日漸下降。為使國庫充盈,張居正開始實行改革,推行土地“一條鞭法”。這是海瑞當年在隆慶先帝朝推行過的法則,隻不過未能成功罷了,當然,海瑞沒成功,自然有海瑞的能力問題,亦有當時的環境與條件問題。

任何改革措施的推行,都必須具備足夠條件:聖上銳意進取,臣子用命執行,萬民期待已久,另外便是,執行之人定是權傾朝野的主政大臣。就像張居正一樣,既是設計師,又是執行者,更是主政大臣,方才見出效果。張居正輔佐萬曆帝,雖然成就了萬世英名,卻亦並不是一點缺點都沒有之人。尤其是他不起用海瑞與王世貞,讓他為後世留下了不少罵名。

不起用海瑞倒亦罷了,海瑞本來是一個誌大才疏之人,用他亦幹不成什麼大事。他不起用王世貞,便捅了馬蜂窩。王世貞是何許人也,他豈能甘心讓人打壓?元美照樣用對付嚴嵩那套辦法——朝堂上幹不贏你,那就筆下見真章。

萬曆帝登基後,鄢懋卿原本又有一次機會,再次晉升朝堂之上,揮斥方酋,快意人生。卻陰差陽錯間,讓張居正給攪黃了。張居正什麼都好,就是心眼兒太小,容不下海瑞、鄢懋卿、王世貞之輩。寧肯自己活活累死在朝堂之上,亦不願起用有能力之人為之分擔。

重用之人,多半亦是他的學兄學弟。缺乏海納百川之胸懷,便不能任人為賢,才盡其用。這本是為相者之大忌,可他就是一意孤行,不聽勸諫,到底還是脫離不了排除異己,權奸朋黨之窠臼。

倘若張居正大膽任用鄢懋卿為內閣次輔,戚繼光為兵部尚書、海瑞任都察院左都禦史、王世貞任禮部尚書、殷正茂任吏部尚書、王國光任戶部尚書,加上他所任用的那些同學同鄉,放棄爭議,團結一致,為大明王朝用力效命。這樣的陣容,萬曆新政怕是會長久很多。

可是,好好一個大明朝堂,卻總是避免不了任人為親,朋黨紛爭之亂局。誰任首輔都要打擊一批老臣,提撥一批自己人,結果便奠定了大明王朝衰敗滅亡之象。倘若張居正再優秀一些,氣量大一些,大明王朝便不會如此下場。

當然,倘若沒有張居正,大明王朝亦不會拖到那麼久。曆朝曆代,興衰成敗,起承轉合間,都是有一定命數。隻有朝野上下一心用命,不斷治理吏屬,保持清正廉明,方能長治久安。

我們不妨描繪一下,張居正再優秀一些的局麵:張居正倘若能容下鄢懋卿出任次輔,誓必亦能接納鄢懋卿擬定的《大明鹽法》。鄢懋卿一旦實施《大明鹽法》,配合張居正的《一條鞭法》,那就等於拉開了大明王朝全麵改革之帷幕。

《一條鞭法》著重土地改革,緊緊抓住傳統農耕命脈,讓大多數農民都有自己的田地可種,農民增收,強國富民;《大明鹽法》著重經濟改革,屬於經濟革命,杜絕官商勾結,使落到不法官員口袋裏的銀兩,直接到達國庫。

國庫有了錢,吏治將不再是難題。內閣輔臣都團結一致了,還有什麼事情辦不到?到那時,萬曆王朝將是一個什麼樣的繁榮景象,可想而知。倘若張居正真能接納鄢懋卿為次輔,並緊密配合,全力支持,致使士農工商全麵發展,說不定便能促成鄢子雲引進西方工業革命之初步成果,以及西方優秀文化,開創大明王朝工業革命之肇端。

有明史學專家稱:大明王朝的衰敗,是從萬曆帝開始的。倘若張居正不被萬曆帝自毀長城,將“萬曆新政”堅持下去,倘若萬曆皇帝真是一個英明君主,他在位四十八年,將是一個什麼樣的盛世局麵?倘若鄢懋卿真有機會推行《大明鹽法》,充實“萬曆新政”,鄢子雲能引進西方列強工業革命之成果,大明王朝何止二百六十年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