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關於北胡的說明(1 / 2)

關於北胡的說明

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今天的56個民族相依共存的大團結局麵。因為漢族人數占全國總人口的92%(需要指出,大陸地區漢族占92%,台灣地區漢族占98%,香港地區漢族占95%,澳門地區漢族占97%),所以我們習慣上把蒙古、回、壯、彝等其他55個民族稱為“少數民族”。

一、關於民族政策

漢族與少數民族,是平等的,隻有人數上的不同和風俗習慣的差異,並沒有優劣之分。

在中國古代史數千年的發展曆程中,曆朝曆代都十分重視各民族的關係,特別是中原漢人和邊疆少數民族的關係。除了元朝曾一度把全國人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四個等級,其他曆朝曆代都實行平等的民族政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李唐王朝近三百年,華夷身份、隔閡逐漸淡化。唐太宗所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依朕如父母’,便是唐朝開明的民族觀的體現;唐初名將李靖曾也說:“天之生人,本無番、漢之別,然地遠荒漠,必以射獵為生,故常習戰鬥。若我恩信撫之,衣食周之,則皆漢人矣。”

基於開明的民族意識,唐朝統治者實行了開放的民族政策。無論是在起兵立國之初,還是開創盛世之後,李唐的謀臣、武將圈子裏,都有不少是胡族出身,如:突厥族阿史那大奈;匈奴族劉政會、劉宏基、竇抗、宇文士及;鮮卑族丘行恭;西羌人黨仁弘;奚人屈突通;高句麗族高仙芝……。

正是在開放的民族政策下,建立了龐大、強盛的唐帝國。這個帝國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麵都有輝煌的成就;在疆域上,東至大海,西到中亞烏滸河流域,北方囊括蒙古高原直至西伯利亞平原,南方越過秦嶺、南嶺直達中南半島。在這個廣闊的區域裏,包括回鶻、渤海、南詔這樣經過唐朝皇帝冊封的屬國,也有吐蕃、新羅這樣的唐朝藩國,更有如波斯、昭武九姓國、闐國這樣自願納地成為唐朝府州。至今海外華人仍以“唐人”自稱,唐文化在東亞、東南亞還有著極深的影響力。

二、關於漢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在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麵,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采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係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曆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曆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曆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而隨著中國曆史的變遷,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戰亂等因素,漢族也發生了大規模遷移,一直在從中原地區向南遷移。客家人繼承了當時中原漢人的文化傳統,比如說古語,風俗習慣也有曆史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