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二回 科舉、察舉之爭(1 / 1)

處置完官學事件,李承中命胡梓玉、白清率步軍5萬西取潼關。

符策聽聞幽州舟師敗於朝廷,周世基與朝廷媾和,自知陝州軍不是朝廷敵手,乃撤回潼關。胡梓玉正欲揮軍直下潼關,卻受到李承中的急令而回師京城。

原來,洛陽官學事件,使李承中意識到,朝廷內部並不安定,豪強大族無時無刻不想著顛覆朝廷新政以維持其對朝廷的壟斷及百姓的盤剝。於是,在相繼解除了幽州軍、陝州軍對京城的威脅後,李承中便下令撤回胡梓玉部,決心徹底解決豪強問題。

5月17,乾陽殿,朝會。

“啟稟皇上,朝廷開設官學,選招平民子弟,如今已屆3載。依興德2年端午詔令,官學滿3年可選優者入太學,請皇上、丞相裁斷!”禮部尚書耶律德奏曰。

“丞相看該如何決處?”幼帝問唐王道。

“皇上,這官學,是大齊立國二百餘年來之首創,無先例可循,當妥善處置,須集思廣益,議出一良策也。”唐王答道,轉而謂群臣:“諸位同僚,有何高見呀?”

“皇上,丞相,臣以為當效仿先皇,恢複科舉,以考試而從官學生中擇其優者,使之為朝廷效力,為百姓謀福!”尚書左丞胡堂手執玉笏出列道。

“斷然不可!”胡大人言未畢,隻聽一人喊道。隻見年僅七旬的中書令嚴振軍顫顫巍巍地走出來。

“嚴老大人有何話,請慢說。”自入朝以來,一向敬重嚴老的唐王說道。

“皇上,唐王,萬萬不可恢複科舉啊。”嚴老道。“科舉存世千餘年,科場舞弊不斷,故我朝高祖立國之時,便斷然廢之,複行更為合理,不易舞弊的察舉之製。常言道,祖宗之法不可違,斷不可輕複科舉而自取其害啊!”

“嚴大人,臣以為不然。曆朝曆代實行科舉,確實發生過舞弊事件,然科舉仍能施行近千年而不輟,足見其利也。”胡堂反駁道,“察舉製,與科舉相比,發生舞弊少。然察舉無統一標準,是否能為朝廷選招賢才,恐無法保證。而一旦察舉為別有用心之徒所把持,便會選人唯私,任人唯親,那些真正有才德的貧庶子弟將永遠無法被選察。如此下去,朝廷便會失掉民心啊!”

“胡大人所言有理,然臣更認同嚴大人,祖宗之法斷不可改!”尚書右丞林仁道。

見嚴老大人和胡大人爭執不休,幼帝道:“眾愛卿可還有良策?”眾人默然。

“皇上,嚴大人、胡大人雖各執一詞,然皆是為了朝廷。臣以為,既然大家對察舉、科舉仍存有分歧,不如暫且擱置分歧,勿論察舉科舉孰優孰劣,先議一議這官學三年之期已滿,如何選其為朝廷所用?”朝會之上突然冷場,唐王道。

“丞相可有好辦法?”幼帝問道。

“3年前的端午詔令就已明確了,官學生學滿3年,由朝廷考核,擇其優者授予官職。不如命禮部議出一個考核辦法來,交由皇上審閱,然後擇期統一考核、選授。”唐王道。

“丞相此策很好,禮部照辦吧!”唐王一語解了嚴胡兩位大人的爭執,幼帝欣慰,說道。

“皇上,選拔官吏,一向是吏部職責,考核官學生之事,理應由吏部來辦啊。”禮部尚書王有德道。

“王大人,選拔官吏的確是吏部職內,然官學生尚不是官吏,且官學一向是禮部所轄,考核之事當由禮部負責啊。”唐王笑道。

“丞相所言有理,就由禮部去辦吧!”幼帝道。

科舉、察舉之爭,一度形成僵局,所幸為李承中化解。官學生考核能否順利為朝廷選拔賢才,且待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