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稟丞相,經過百官們主動申報,和郭大人、陳大人我們兩個多月的努力,對京城四百九十三名六品以上官員,均做了查核。現已確認:有七十六人直接參與茶葉、米糧、綢緞等商行,另一百五十二人有親族從事商賈。這些人該作何處置,還請丞相決斷!”8月23,一大早,李承中剛到政事堂,王有德捧著一疊文牘走過來。
“這麼多人!”李承中也沒想到大半個朝廷都在背地裏事商賈,謀私利。“上下官員棄朝廷政事,而為一己私利,如此下去,大齊焉能不衰!”李承中暗思。
“丞相,先前定下‘一經查出官員有商賈之利,便免去官職’,可是現在看來,人數實在太多,幾乎是大半個朝廷!若盡皆罷黜,恐朝政就要癱瘓了啊!”郭誌有些擔憂。
“郭大人說得是!”李承中思忖片刻,說道。“這樣,那一百五十二人,隻是親屬從商,可作寬大處置,不必免官,吏部嚴加管束,防止出現官商勾結的貪腐之事出現,就可以了。”
李承中坐下,對兩人道:“你們也坐。至於這近八十名直接謀商賈之利的官員,就要另當別論了!既然受朝廷俸祿,就應為朝廷解憂,為百姓謀福,不可再去與民爭利!同樣,商賈,則須奉守律法,在朝廷法度之下聚斂財富,不可違規逾矩,謀不義之財!王大人,你們吏部要對這七十六人,一一確認,讓他們自己抉擇!為官,經商,隻能擇其一!若迷戀商賈巨富,則必須革職;若想繼續為官,其商業,須由朝廷統一轉與平民!至於轉賣所得錢銀,朝廷分文不取,仍歸其本人!”
“丞相英明!考慮的十分周詳,下官這就依丞相的意思辦!”王有德道。
李承中謂郭誌、陳言道:“郭大人,陳大人,你們還要再辛苦下,協助王大人做好這件事!”
“是!”
卻說唐王李承中雷厲風行,先後施行了“禁官從商”、“定期述職”、“官吏造冊”、“官商分離”等一係列整肅吏治的舉措之後,又把視線轉移到割據四方的地方豪強上了。
9月11,李承中召集尚書左丞胡堂、兵部尚書胡康、戶部尚書許廷、步軍都督徐世忠、馬軍都督郭成及相府一班幕僚議事。
“諸位,先看看這幅地圖!”眾人到齊後,李承中指著牆上的《大齊全圖》說道。
“丞相每次琢磨這圖,便是要出征。上次打幽州軍,丞相沒讓我去,甚是遺憾,這次要打哪裏,可一定要帶上我啊!”徐世忠道。
“鬆齡兄,你是越來越懂我的心思啦!”李承中笑著說。“鬆齡兄說得對,如今天下紛亂,百姓思安,朝廷必須要蕩平群雄,才能重新收拾民心,恢複大齊盛世!如今有了南征荊州和河洛水戰的勝利,加上前段時間整頓吏治,朝廷內部安定,我看是時候征討割據四方的諸侯了!大家各抒己見,議一議,先從哪裏下手?”
“昔日宋太祖兵變陳橋後,一統天下,采取的是先南後北先易後難,我們當然也是先挑軟柿子,先平定實力較弱的魯州!”徐世忠道。
“不可!”徐世慶道,“魯州王慶雖是諸反王中實力最弱的,然而萬萬不可先取魯州!”
“安臣兄(徐世慶字安臣),為何不可先取最弱的魯州,兄不妨與大家說說!”李承中道。
“丞相,如今朝廷隻有豫州、荊州、宣州三地,處於反王包圍之中,末將以為今日朝廷所麵臨之形勢,與當年宋朝完全不同!”
“有何不同?”
“宋太祖立國之時,已有周世宗數年之苦心經營之基礎,其實力強於周邊任一國;而今日朝廷,雖國力有所恢複,然仍不足以力壓群雄,如幽州周世基、湖州張弛、吳州張克達者,其勢力甚於朝廷。麵對如此境況,如朝廷仍先伐弱者,則周世基、張克達之流,必定乘機來犯,彼時朝廷無暇顧及兩麵,危矣!”徐世慶解釋道。
“安臣兄不愧為荊州名將,見識深遠!”李承中稱讚道。“南征荊州,中道廢弛,便是由於幽並聯合威脅京城所致啊!南方有大江天塹,而地勢多伏,朝廷征討不易速下。反之亦利於朝廷防禦反王北犯;而北方臨近京畿,實為大患!是故,朝廷當派大將,固守荊宣(荊州、宣州),而先全力安定北方,方為上策!”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