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公司內部在跟李誌學的是兩位剛畢業沒幾年的年輕記者,公司花費了大量精力和金錢給了他們獨家采訪李誌學的機會,結果他們卻寫出了《本市商業精英李誌學》這種平淡無奇的標題,更不用說文章內容,白明遠根本就看不下去第一句話,毫無生氣,毫無文筆可言。他明白,他們獲得獨訪機會的唯一原因就是,他們其中一人的父親是這家雜誌社的投資人。
白明遠想要給他們來一場完美的伏擊。
直接去找主編要訪談李誌學的機會肯定沒戲,但誰都沒有明確規定不可以去私下走訪,甚至雜誌社還在暗地裏鼓勵這種行為,私訪報道往往會比正式新聞有更加吸引眼球的爆點,換句話說就是會有更多的點擊量,有了點擊量就會有獎金,有了獎金在公司內的地位就會不斷提高,這個道理白明遠在剛進公司的時候就知道,隻不過他之前根本不屑於這麼做,他總是一身正氣,他辦事從來不走偏門,他一心一意想要做一名好記者,可是,這個社會好人有時候並不會得到好報,雖然在他漫長的15年從業經曆中也偶爾有過輝煌,但與之真正的成功相比較,他的輝煌還是屬於微不足道的獎賞而已。
所以每當有比他年輕的記者先他一步晉升的時候,他都會暗憤不平,直到他找到證據證明那人是依靠某種關係或者是走了偏門才得到晉升,他才會找到一絲平衡,以安慰自己說,‘他根本不是依靠真本事晉升的,而是利用了腐敗,利用了根本不屬於自己的力量,這是可恥的,這是不道德的競爭!’但是,他從來都隻是自己在心裏說說,不敢公開演講,更不敢去挑釁上司的領導能力。他異常清楚這就是別人眼中所謂的懦弱,而且連他自己都痛恨這種懦弱。
對於李誌學,當時他考慮了兩種結果,第一種是深度報道,挖掘更多的內幕資料,以重新博取上司的賞識;第二種是找到對於李誌學影響極大的爆料,並以此為籌碼和李誌學進行等價交換。白明遠更加傾向於第二種。
他從李誌學的背景資料入手,百度百科上顯示了李誌學的履曆,另他感覺奇怪的是,李誌學大學之前的經曆都異常的模糊,基本上就是一筆帶過:
‘李誌學出身貧寒,從小父母雙亡,學習刻苦努力,屢次獲得學校嘉獎!’
上述就是李誌學0—18歲的全部履曆,加上標點一共才33個字,怎麼可能一個商界名人的前18年是完全空白的?
白明遠又以‘李誌學?早年經曆’、‘李誌學?小時候’、‘李誌學?父母’等條件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結果搜到的都是一些不著邊際的資料,換句話說,網上根本沒有李誌學18歲之前的任何信息,幹淨的非常不正常,白明遠斷定肯定是有人刻意把他的早年經曆給屏蔽了。
憑著記者本能的直覺,白明遠心中暗自興奮,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
這時,他看到搜索結果中出現了一條視頻,標題是《李誌學談早年經曆》。這個標題不禁讓白明遠心驚肉跳,他害怕自己找到的切入點已經被人搶占了先機。他點開視頻,視頻上李誌學帶著平光眼鏡,聲音非常低沉的說:
‘我對爸爸媽媽隻有一個模糊的印象,他們總是喜歡吵架,而且還喜歡摔東西,後來我就一直在奶奶家住了,我奶奶家裏麵窮,基本上每天隻能吃一頓飯,上學下學都要走十幾裏的山路,每個月都會把上個月剛補好的鞋底磨破。’
說著李誌學竟然流下了眼淚,主持人看到後也沒有再追問什麼。
白明遠注意到這個視頻隻有區區幾十個播放量,評論區更是空無一物。他在心中暗喜,李誌學說的這些話,基本上等於什麼都沒說,現在的名人都非常善於包裝自己的早年經曆,這讓白明遠更加肯定李誌學的背景資料大有文章可做。
跟所有行業一樣,記者想搞到誰的資料也有很多秘密渠道,白明遠就知道一位在公安信息管理部工作的職員,內行人都叫他小傑,有很多記者暗地裏找小傑購買名人資料,名氣越大的資料費就越高,不過近段時間沒有再聽到過小傑的消息,興許是被抓到了,或者是收手不幹了。
四方打聽,白明遠才找到了小傑的最新聯係方式,他選擇晚上10點打電話過去,電話接通後他直接說明來意,對方聽完直接掛了電話。這一下讓白明遠摸不著頭腦,正當他在猶豫要不要再打一個電話過去時,手機響了起來,來電的是一個公共號碼,他接通電話,正是剛才小傑的聲音。
‘你誰啊?不要命了嗎?不知道電話有監聽嗎?’
白明遠連聲道歉說:‘實在抱歉,下次一定注意,我想問一下,現在還能在您那買到資料嗎?’
‘你想要誰的資料?’
‘李誌學。’
‘是安氏集團的那個李誌學嗎?你跟他什麼關係?要他資料具體幹什麼?’
‘我是個記者,想要寫點關於他的報道。’
‘把你的名字、身份證號告訴我,我要先確認你的身份。’
白明遠猶豫了一下,把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證號告訴了小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