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穀歌、亞馬遜、阿裏和百度,在各領域大大小小的公司內,無數工程師正在從不同維度完善人工智能的神魂。
他們的做法其實和傳說中苗疆人養蠱相似。
養蠱人尋找多種毒蟲投入陶罐,擇日深埋土下,最後罐中勝者成聖,養蠱人以血肉定期供養。
對智能機器人而言,它所須打敗的對手便是各類訓練用機器人,而放養它的陶罐則是整個互聯網。
智能機器人遊走在巨大陶罐內觀察人類,並日夜不息地迭代進化。
對於那些擁有海量用戶的互聯網巨頭而言,我們正充當著他們訓練機器人的人肉樣本。
醫療機器人正在學習識別龍飛鳳舞的病曆報告,駕駛機器人正在模擬複雜多變的突發狀況。
寫作機器人早已看完了金庸的全集,並已經能流利寫出郭靖和楊康的打鬥場麵。當然,它尚須學習人類的文學喜好,明白哪類句子在感覺上更好。
牛津的學者給出了人工智能神魂健全的時限:十年之內,機器人將變得足夠聰明,並消滅40%以上的職業。
如果說神魂健全的時間線尚顯模糊,那麼從硬件上判斷,人工智能全麵降臨的速度可能更快。
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認為,當我們用1000美元購買的電腦產品能達到人腦的計算速度時,人工智能時代將全麵到來。
1985年時,1000美元能買到的電腦產品的計算速度不過是人腦的萬億分之一,1995年變成了十億分之一,2005年是百萬分之一,而2015年已經是千分之一了。
按此速度,2025年個人電腦便可和人腦的運算速度匹敵。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軟銀集團的孫正義。
孫正義認為,人腦中有300億個神經元,當芯片的晶體管數量超過300億時,新時代即將到來。
雖然摩爾定律已垂垂老矣,但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仍在增加。
孫正義說,二十年前他判斷超越之年為2018年,幾年前他又重新估算了一下,依舊是2018年。
為此,軟銀成立了一個規模約1000億美元的軟銀願景基金,其規模超過全球所有風險投資總和。此前,全球風險投資總和約為650億美元。
在2017年7月20日的軟銀世界大會上,孫正義說:“我非常激動,真的感覺連睡覺都是在浪費時間。”
三
並非所有人都對未來滿懷期待。
臉書(Facebook)的項目經理馬丁內斯就對人工智能主導的未來深感悲哀。
他認為,接下來三十年內,一半的人類將沒有工作,大革命即將發生。
他為此辭職,帶著獵槍隱居在西雅圖北部的森林裏。
他的一些矽穀同行們則與之觀點相反。這些高管熱衷於健身和服用營養藥物,以保證能活到超人工智能誕生之日。
在他們眼中,人工智能將帶來永生。
毀滅和永生,幾乎是人類對人工智能的兩大終極想象。即便這些太過遙遠,但僅從工具角度看,人工智能依然有著雙麵性。比如人工智能解讀唇語,如果用在監控領域,那麼我們或將迎來一個比《1984》更令人窒息的世界。
無論結局是憂是喜,我們都無力阻止其發生。新時代的洪流已至,你我皆被裹挾其中。
我們能做的,隻是在洪流中盡量抓住一切帶有想象和創造元素的稻草,盡量逃避被淹沒的命運。
從今日起,盡量讓自己的工作有更多創造性內容,盡量掌握一門以想象力為核心的技能,盡量觀察信息的風口,並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儲備。
舊職業的消亡隻是開始的訊號,在新時代的巨震中,每個人都將被重新判斷價值。
九寨溝地震時,風景區內正上演汶川大地震的情景劇。大地震顫之際,許多遊客尚以為是演出特效。巨變總在猝不及防時到來。
同樣,我們已身在大時代地震的震中,當我們以為人工智能不過是流行演出時,巨變或許即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