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小巷,你會發現生活的藍天。
“小巷思維”:是形容為達到一個目的不計代價,也叫一條道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不是進,就是退,要麼成功,要麼放棄,這就是小巷思維!另一種解釋也叫“胡同思維”:形容一個人容易把自己的思維定在一個狹窄的空間裏,然後形成思維定式,固執地往前走。學術的叫法是:“沉沒成本”,是指人們在為了某個決定付出了一定代價後,會做出有利於實現最初那個決定的第二個決定、第三個決定,為的是避免之前所做的努力付諸東流,但其實之前的任何決定都是不可收回的沉沒成本。
由於人在小巷當中,不是進,就是退,所以很容易造成壓力,壓力一多,就容易失控,一旦失控,就麵臨失敗,到底是什麼把人推向小巷當中呢?答案是你自己,人們總是想要用最快、最好、最省力的方法來達到目的,結果在不知不覺當中,就走入了小巷當中!
駕駛車輛最重要的不是一味地比速度,而是學會在必要的時候刹車,調整一下,思考一下。也許事情並不像我們自己感受的那樣,隻要走出小巷就可以看見一片藍天。所以我們要懂得隨時停下來,看看自己是在小巷之中還是處在一片開闊地,小巷裏隻有進和退,而開闊地四麵八方都是路。當我們隻是一味往前走,而不是左突右衝地尋找出路時,我們如同在迷宮中逡巡,是不可能找到出口的。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大富大貴者寡,窮困潦倒者亦少,大多數人都是平常之家,既不太窮,也不太富,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是同理,即處在兩個極端的人少,而大多數人都居於中間。
當今世界資訊發達,報紙雜誌多如牛毛,電視電腦互聯網迅速普及,人們接受的信息呈爆炸式的增長,這固然是好事,但由於有時我們接受的某一方麵的信息太多,容易對我們的判斷造成困擾,所以我們必須正確地梳理我們所接受到的信息,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比如當我們翻開報紙,打開電視,經常看到什麼什麼人得了什麼類似白血病、各種癌症等的不治之症,使人不寒而栗,但細細分析,遭受這種不幸的人是極少數,這和遇到車禍一樣是小概率事件,隻是可怕罷了。人們聽到這些消息,一些心理素質差的人便開始惶惶不可終日,生怕自己或自己的家人遭此不幸,於是開始擔心這、擔心那,弄得生活很緊張,沒有任何樂趣可言,一個人即使擁有很優越的環境,擁有無數的金錢,擁有崇高的地位,但隻要他天天處在恐懼之中,那也是毫無快樂可言的,何況對平民百姓而言,生活本身就是平淡的、無味的、艱苦的,如果我們自己不去尋找生活的樂趣,還經常自己嚇唬自己,那還能活在這個世上嗎?因此我們不能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自己一定要去找尋生活的快樂,實際上,世上的事情沒有絕對的好和壞,沒有絕對的生和死,沒有絕對的成功和失敗,在生和死之間,在成功與失敗之間還有很大的一塊開闊地,我們考慮事情萬萬不能陷入這種小巷思維,即我們不能使自己陷入這樣一種二選一的境地,隻能前進或者隻能後退兩種選擇,我們應該有更多的選擇,但你陷入這種小巷思維之後,你會很痛苦,因為你的選擇麵太窄,回旋的餘地太小,非彼即此,這是多麼可怕的一種境地,其實這在戰場上也是很可怕的事情,是在沒有辦法的時候的最後一搏,是沒有任何勝算的蠻幹,我們欽佩這種勇氣,也應該具有這種勇氣,但最好還是別把事情搞到這種地步,因為這種境地離絕境很近,我們應該在此之前就把事情解決掉。
在生活中,我們的行為方式應該以大概率事件作為依據作出決策,而不能以小概率事件為依據作出決策,比如當你身體不適時,首先要相信這隻是小毛病,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決不能想這是什麼不治之症,是生和死的問題,不能陷入這種二選一的小巷思維,否則你就會惶惶不可終日,你會異常地痛苦。所以處世之道在於豁達,生活之道在於知足,一個樂觀主義者,即使他的物質生活不如悲觀主義者,但他的生活質量也會遠遠地高於悲觀主義者,因為他有一顆快樂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