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蕭瑟夜微涼,三軍圍城民微恙。
萬裏江山如荷塘,寧可玉碎同為葬。
“都督,南門崔將軍急報,西南十裏亭出現宋賊騎兵,我軍是否開城迎敵。”
“探子回報,宋賊廖孟先鋒大軍距西門已不足三十裏,兵約五萬。”
“都督,府庫來報,前夜宋賊突襲內城,雖已全殲來犯之敵,但我軍糧損毀兩千餘石,剩餘糧草恐怕隻夠十日之用。”
“報都督,北岸宋賊水師再次鳴鼓集結,我軍已備……”
……
接連四道急報,無一幸事。
就在數十萬大軍壓境,四麵楚歌之際,和州城內的八千守軍卻無人驚恐,而站在城門之上的神衛軍都指揮使萬俟繼韻,此時更是神態自若,沒有任何慌亂的神色出現。
隻見他信步轉身,望向無比蕭條的內城,低聲對身邊人詢問道。
“斐參領,百姓們是否已經安全離開?”
“回都督,和州城內大部分百姓都已撤離,但……仍有部分尚未離開。”
“為何?”
“皆為婦孺老者,不舍家鄉,欲與神衛軍共存亡。”
“共存亡?”
“共存亡……”
聽到斐參領的回答,萬俟繼韻低聲反複自語,隨後不禁感概道。
“家破尚可複原,國破山河猶在?”
“都督……”
“命,崔將軍此刻萬萬不得迎敵,如遇來犯之敵,必死守,待我方援軍。”
“命,孟先鋒領騎兵一千,步兵兩千,出涯關,步兵在丹紅峽設伏,騎兵繞道陳家坡,從後方襲擾宋賊,待宋賊深入峽口,利用山石滾木前後夾擊,如宋賊未進埋伏,則峽口留伏兵暗哨,其餘人馬疾馳南門。”
“命,曹副將領步兵三千,出桐穀,伏於穀內,借天塹,層層阻擊,務必在廖賊臨城之時折損過半。”
“命,水軍都領陳伐準備漁船戰船,將所有漁船戰船潑灑火油,一字排開,待宋賊水軍壓近,先用漁船火攻,如若事成,再用戰船,寧死也不可將一舟一船拱手讓與宋賊。”
“命,除府庫兵甲之外,和州城內全民備戰,準備迎敵。”
五條軍令一出,身邊數人當即拱手領命,隨後紛紛散去,僅剩斐參領一人仍立於萬俟繼韻身旁。
“斐參領還有何事?”
“都督用兵如神,楚州一役,吾等無人不服,但今時今日,和州城內可用守軍不過三萬,其中大半殘兵,而敵軍卻三十餘萬……”
“此戰,仍可勝?”
“可勝!”
聽到心中戰神如此肯定的回答,不光是斐參領心中一震,就連四周立於城牆的諸多神衛軍,也是瞬間信心倍增。
可不等他們從必勝的信心中走出,萬俟繼韻接下來的一番話,卻讓他們不禁再次傷神,隻見萬俟繼韻輕聲歎息道。
“隻是……宋賊今日聚兵三十餘萬犯我國境,千秋往矣,吾等即便取勝,但國已千瘡,何以複加?實則終難改史書罵名。”
“身後的金陵舊都,不過是一副金棺而已。”
說著,也不管斐參領那略顯吃驚的眼神,萬俟繼韻從腰間拿出一塊早已滿布裂紋的玉石,低頭看了看,再次自語說道。
“也罷,也罷,向天再借一次,如果天要亡我,又能如何?”
是夜。
孟先鋒於丹紅峽大破宋軍騎兵兩萬,斬殺賊將,俘敵三千。
曹副將於桐穀打破宋賊先鋒軍,俘先鋒大將廖孟,殘兵敗逃。
水軍都領陳伐統戰船五十,漁船兩百,火攻敵軍,盡毀敵軍戰船三千。
三戰接連告捷,禦敵無數,宋軍大驚,退守九十裏,和州城暫時解危。
可誰知正當這條消息在和州城內外傳開,南唐遺民皆為此慶幸之時,駐守和州城最高統帥卻突然失蹤。
據傳,當夜和州城內電閃雷鳴,可是城外十裏,卻滿天繁星。
……
《後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