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入一個稍微沒有什麼太大關係的話題吧。
話,曾經有一年,某個國家降大雪,雪因為過大導致了電線杆上積雪非常的多,於是,大家開會討論如何清理電線杆上的雪。
有人表示應該撒鹽,有人表示可以強力的吹風機,也有人認為,這些都不好使。眾紛紜之中,有一個清潔工忽然插嘴道:直接用直升機吊著清潔工從電線杆上空清掃啊?
於是,這個很白,超級外行的想法,被大家嗤之以鼻。
當然,這並非是杜撰的故事。
現實之中,最後這個國家的這些聰明人們,最後經過討論,計算成本,探尋可行性……最後發現,居然這個清潔工的辦法,是最好也是最省錢的辦法……雖然聽上去超級不靠譜,但意外的很好用。
隻要你看到關於頭腦風暴的文章之前,書本上一定會先給你這個例文讓你感受頭腦風暴是怎樣的東西。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隨隨便便否定那些看上去就很不靠譜的東西。有些時候,就是那些聽上去很扯淡的東西,才好用。
比如現在,藤丸立香的對嗎?
對,很對。
這就好像,上有十個太陽太熱了,我們射下九個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同時,也很錯。
錯就錯在,如果大家有這麼長的射程,誰他娘的還要在這裏糾結啊!
直接一發懟死他不就完了嗎!
我們都知道,飛行道具都有一個弱點,就是有【射程限製】。這個射程限製,本質上就是能量的消耗。
不管是投石,弓矢,槍炮子彈,激光之類的純能量武器,都有射程的限製。首先,動能會不斷的流逝,速度會越來越慢,最後被重力束縛落到地上——當然,前提是沒有打中任何東西。
因此,飛行道具在描述的時候,往往會提到兩個數據:最大射程,有效射程。
物理學上,不是經常喜歡【巧合】嗎?提問,在什麼時候減速能讓兩輛車恰好不會撞在一起之類的。同理,假設你正正好好站在這把武器的最大射程上,再假設這把武器正正好好做的跟數據裏性能完全一樣,那麼你會感覺到子彈撞在你鞋子上,然後你啥事沒有。
首先,敵人在阿周那的千裏眼都無法估測的超遠距離上。你怎麼讓飛行道具飛過去就是個問題,然後,你還得考慮,這個飛行道具打過去,能把對方打死。
考慮到發射之中,能量會持續不斷的消耗,再考慮到墮那誇張的防禦力……這就很困難了。
提高最大射程的難度,和提高有效射程的難度,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而且還得考慮武器本身的性能……
不是,武器單純的威力提高就行的……否則,冷兵器時代,你傾盡全國之力,造一把上萬公裏的究極大長刀,不就下無敵了嗎?
曆史上,確實有類似的東西。在世界大戰的時候,德意誌有一門很厲害的武器,列車炮。就是以這個思路建造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