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顯德講述的民間故事,門類多,題材廣,內容豐富,語言樸實,通俗上口,易記易傳,形象鮮明,個性突出。他共能講述民間故事1045則,演唱民間歌謠433首,背述民間諺語676條、歇後語271條,重慶出版社專門為他出版了一本《魏顯德民間故事集》。
20世紀90年代中期,魏顯德引起了國際民間文學研究人士的興趣,加拿大、日本等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友人,多次來到走馬鎮采訪魏顯德,聽他講述中國民間故事。1998年12月16日,年已75歲的魏顯德,應邀出席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召開的“中國十大民間故事家命名大會”,被授予“民間故事家”稱號。
現在,他已83歲,卻仍思路清晰,記憶力強,表述清楚,當筆者陽春三月采訪他時,魏顯德不假思索地朗誦了一段名為《垛子山》的民謠:“垛子山,名譽寬,前麵是巴縣(重慶市巴南區前身的縣名),後麵是壁山(重慶市一縣名),上走北京城,下到佛圖關,交通雖方便,要走好多天。站在坡腳看,戴的帽子都要翻,走在半山看,烏雲遮滿半邊天,爬到山頂看,重重疊疊是高山,莫說人難過,雀鳥插翅也難翻……”他已將祖上傳承下來的這一民間文藝種類,傳授給了孫子魏國建,魏國建現在部隊服兵役,在部隊開展文藝活動中,時常演唱民歌、民謠,很受戰士們的歡迎。
走馬鎮專門負責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幹部鍾守維表示,當地正在加緊對民間故事、歌謠等的采集和整理,以免除"斷代"之危。
1967年走白公路建成通車,成渝古道也正式宣布退出主要交通幹道。
1979年走馬開始修建雙河大橋,各公社大隊動工修建機耕道。
1990年走馬鄉被市文化局命名為“民間文學之鄉”,同年《魏顯德民間故事集》出版。
1999年走馬鎮被市文化局命名走馬民間故事為“巴渝優秀民間藝術”。同年舉辦了首屆“走馬觀花旅遊文化節”。其後每年的3月都會定期舉行該活動。
2002年走馬鎮被重慶市政府命名為“重慶市曆史文化名鎮”
2007年6月5日,文化部公布第一批民間文學、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等5大類的226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走馬鎮民間故事”代表性傳承人,84歲高齡的魏顯德老人獲此殊榮。
2009年,慈雲專賣店頻道工程開始進行道路勘測。同年,關武廟戲樓恢複竣工,全國著名藝術表演家薑昆登台演出。同年,朱老父母官的事跡成為全市廉政文化教育的典範。
到2012年,走馬鎮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曆史文化名鎮”、“中國曲藝之鄉”、“中國傳統村落”四塊珍貴的國字號招牌。先後獲評“重慶市首個故事創作基地”、“重慶市十佳魅力小城鎮”、“重慶市級中心鎮”、“重慶市級衛生鎮”等榮譽稱號。
而“走馬觀花”、“走馬故事”、“走馬廟會”、“走馬驛道”也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