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尋找發自本源的力量(1 / 3)

尋找發自本源的力量

我上一次在上海交大學同學分享的時候,就講到了佛教的思維模式。佛教的思維模式跟世界上的另一些思想有什麼不一樣呢?基督教是以上帝為中心,通過上帝的威權去修正生命。而佛教則是把所有的執著、所有存在的東西通通打破。

《功夫熊貓》裏講到了最高深的武功秘籍,是一張白紙。這告訴我們什麼?世界上最厲害的東西,最強大的力量實際上就是佛學裏麵講的“空”: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就什麼都有;你什麼都有的時候,就會被這個東西所占領,從而患得患失,最終反而會失去它。

所以有一句話叫做“夫有所知,即有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意思是說:你有所知道,肯定會有所不知道。(這是佛教離於邊見的智慧,因為你執著於一麵,總是會忽略另外一麵。所以人類的知識,建立於取舍。有所取,必有所舍,並不圓滿。並且因為取舍的計較,我們不可避免會受到個人好惡的影響,而不能客觀地去認識事物。編者)不知之知,就是說真正知道一切的智者,你問他什麼,他也不會用言語來告訴你。“不可說”的佛、拈花一笑的智者、認為一切不可形名的老子,他們都是最有智慧的人。

佛教裏的“空”,就是要求我們進入一種超然的境界,把我們內心當中的執著、掛礙、經驗、設想全部都掏空,全部都扔掉,全部都放棄。

如果我們內心當中有所執著,有所掛礙,有所分別,有所比較,那麼所有的東西,都會成為你的障礙。所以,要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你一定要用高遠的境界來看待萬事萬物,才能把握其存在的規律。

佛教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裏的“色”可以理解為物質。萬物與空在表麵有差異,而實質上沒有分別,這就是“色法”。表象形諸於色,而內在的性質卻是空的。從空這一麵來說,就是無常,一切都在不斷的變化,今天你得到的,明天就會失去。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就會明白你所追逐的一切,連同你的生命本身,都是夢幻泡影,白駒過隙。這就是空性。

佛教的色空思想就是這樣一種理念,色的根本屬性就是空,空的屬性可以包容萬物、生成萬物。我們做一件事情,隻憑著心中的一個想法,然後把圖紙設計出來,讓別人去建,最後房子就屹立在你麵前了。這個房子從哪裏來的呢?它從空裏麵來的。房子建成以後,華美壯麗,但是從你建起來的那一刹那開始,它就開始一天天走向壞滅了。一百年,幾千年,幾萬年之後,房子會變成怎麼樣呢?不是又回歸到它原來空無的狀態裏麵去了嗎?這就是變化,這就是無常,這就是空性,這就是色法。

當我們了解到這樣的存在規律,就不會惶惶不可終日,能夠坦蕩的過好每一天,故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

學佛不等於頹廢,放下不等於放棄。空的理念恰恰是最積極的,當我們能這樣去麵對萬物的時候,則人生與事業自然能遊刃有餘。

在這兩天的禪修中,大家的心不要被外境所轉,時時保持觀照:我坐,我吃,我睡,我行,我說——一切在自然的狀態裏麵。如果覺得累了,就做一個深呼吸;如果覺得坐得不舒服了,就讓自己伸伸腳,沒有關係。自在就是好,自然就是順遂。

答疑

問:道教和佛教的道場都叫廟,有什麼分別嗎?

師:廟本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照《左傳》的說法,治理天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戰爭與祭祀。《禮記》對廟的等級還有嚴格的劃分,天子之廟叫太廟,鍾鳴鼎食之家所建的廟叫家廟。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作為紀念文人武士的場所,如文廟(孔子廟),武廟(關羽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