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 屏障被破(1 / 2)

見得僧尼後援趕到,徐慎之眉頭皺得更緊,他還是有些低估了佛門所派出的人手,此次趕到的僧尼當有七八百人,加上河洛鎮原有的五千來人,當有六千之多。

而道門中人不過三千,隻有僧人的一半,難得久戰,要想保存道門實力,必須速戰速決,盡量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掉八思巴。

心念至此,徐慎之便不再耽擱,叫醒的睡夢中的孔宣,提氣淩空,向南飛去。

道門兩家的生死決鬥不能牽連到無辜百姓,倘若在這河洛鎮決戰,恐怕雙方還未分出勝負,已經遭受天譴而死了。

南飛數十裏到得黃河岸邊,二人停了下來,扭頭北望,隻見道人僧尼加起來近萬人,浩浩蕩蕩地向此地疾馳而來。

不過徐慎之此時的注意力並不在那些道人僧尼身上,他的目光全集中在北方一道金光之上,那道金光雖然來勢不快,但所散發的氣息並不輸於他,正是八思巴。

“來就來唄,還搞這麼多幺蛾子!”孔宣對八思巴的行為大為鄙夷。

八思巴身上的金光是以靈氣變化而來,此舉的用意是為了讓河洛鎮的百姓看得清楚他這個金身羅漢,以待佛門戰勝道門之後威名顯露,使教義傳播更加容易。

宗教的本意是導人向善,出發點是好的,但若是與統治階級捆綁到了一起,難免會變味兒。

變味兒不是因為教義本身變了,而是因為傳播教義的是人,是人就有惡的一麵,當麵對到誘惑的時候很少有人能夠不為所動,傳播教義時就會加以曲解。

道門之所以在民間傳播不如佛門廣泛,其一是因為所提倡的尊卑貴賤的教義不贏民心,還有一點就是因為古時不少無良惡道打著濟世度人的幌子,幹謀反篡位的事兒。

如西漢的淮南王劉安,東漢末年的太平道黃巾起義,皆是打著道門的旗幟造反。

太平道還好點兒,畢竟東漢末年腐朽不堪,太平道應不應天命不好說,但最起碼是深得民心的,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具有反抗精神。

現如今佛門如此行事,是在步道門的後塵,總有一天會引起當權者的不滿。

許久之後,眾道人僧尼方才抵達黃河北岸,雙方一到地點兒就分陣營對峙,劍拔弩張,氣氛顯得十分壓抑。

佛門首戒殺,但生死存亡麵前,哪個會滿懷慈悲心腸?那些僧尼仗著人數是道人的兩倍有餘,先行動手。

道人雖然不曾主動出擊,但反應不慢,見得一大群禿瓢提著禪杖戒刀撲來,紛紛拔劍抽刀迎敵。

雙方皆是修行中人,以靈氣對敵比人間國家戰事更為激烈,頃刻之間,戰鬥便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

大多數道人和僧人所習法術神通需要念誦冗長的咒語,而雙方開戰隻是在頃刻之間,根本沒有充裕的時間作法,隻能將靈氣灌輸兵刃之上,揮舞砍殺。

道人和僧人平日都忙於靈氣修為的提升,閑暇了也隻是讀幾卷經書,無人通曉排兵布陣之法,雙方混作一團,毫無章法可言。

僧人占據了人數的優勢,戰事完全是呈一邊倒的局勢,頃刻之間便有數十道人喪命當場。

“快去幫忙。”徐慎之出言催促孔宣。

孔宣抖身化作本體金雕,施展法天象地,翼展直達二十餘丈,俯身下衝,雙翼帶起一股猛烈的罡風,將衝在最前方的僧人扇得倒退。

八思巴本來是奔徐慎之而來的,眼見孔宣竟然如此威猛,擔心佛門弟子遭受沉重打擊,便閃身朝孔宣而去,提掌聚氣,直取那隻碩大的鷹頭。

徐慎之見狀立刻瞬移至孔宣身前,左掌急催,迎上八思巴那一掌,兩股截然不同的靈氣相撞,發出轟然巨響,二人各自向後倒飛十丈。

“阿彌陀佛,徐真人既然技癢,老衲就來領教領教真人道術。”八思巴穩住身形,抬掌合十。

徐慎之沒有答話,閃身向八思巴直撲而去,他的目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擊殺八思巴,從而製止這場混戰,沒有必要與他多做廢話。

八思巴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未等他招式用老,已然旋身而起擺腿踢來。

八思巴這腳是衝著他的太陽穴來的,徐慎之不敢冒進,氣衝湧泉拔高六尺,旋身出掌,直取八思巴六陽魁首。

攻勢未到,八思巴已然扭轉身形,自他左腋下閃過,五指彎曲,猛探他腋窩。

左腋窩俗稱心尖,靠近心髒,天仙心髒被毀並不會死,但會出現短時間的愣神,雖然時間短,但足以讓對手擊潰自己的六陽魁首,徐慎之不敢大意。

單純的閃避會使敵人步步緊逼,人間高明的拳師皆知以攻代守的道理,故此,徐慎之將左手前探,右手後抵,行氣出海,發於雙手勞宮穴,身子在兩股靈氣反向作用力的衝擊下快速旋轉,躲開了八思巴的攻勢,同時右掌直呼其麵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