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三十二章 體製改革(1 / 3)

第三十二章 體製改革

李正擺擺手,示意他坐下。“北方突厥大患已消,新的敵人已經崛起。吐蕃立國和大唐相當,現在新讚普已經十八歲了,已經統一了高原,那是一頭雪山獅子,很快就會成為大唐心腹大患。五年,五年之內,吐蕃必犯邊境。”李正慢慢細說,就是要秦瓊當個傳聲筒。“吐蕃對大唐的依賴主要是鹽茶,大理一線山高林密,不適合作戰,進入中原隻能是鬆洲、河洮、大非川一線,大唐應未雨綢繆啊!”

秦瓊悚然,起身向李正一恭。“謝仙師指點!告辭!”先生!是申州百姓對李正的尊敬稱呼,李正也樂意別人稱自己先生,校長,一種埋藏很深的情節而已。

關於吐蕃向大唐示好,派使者來長安覲見,已是公開的事情。天師袁道人也推算有此一劫,隻是含混其詞,沒有準確時間。看來皇上被萬國來朝的恭賀聲和滿朝讚譽迷醉了頭腦,沒能清醒的認清形勢罷了。

“等等!”李正叫住秦瓊,伸手在一張紙上寫了幾個字。“製鹽法還在完善,利益關係沒處理好之前,暫時不能麵世,先把這份禮物交給皇上!”

“百年 千年”,秦瓊吹幹墨跡,看到四個字。不明白,也不想明白,如果不是就這樣遞給自己,秦瓊寧願不看。再次一躬,退出書房。

四月底,書院教學樓主體工程封頂,三層框架結構的蠢大粗風格叫李正無語。澆築頂層屋麵這天午後,李正從書房出來,親自上施工房頂去看了一會兒,鋼筋絲網很密實,大顆粒的砂石礫堆拌得很均勻。向上運送混凝土的吊籃是有樓體周圍的六個滑輪組的功勞。毛驢拉動絞盤,絞盤帶動錐形齒輪,聯動一個變速組合,遺憾的是沒要鋼絲繩,大軲轆上纏著桐油浸泡的棕繩,晃晃悠悠的把吊籃吊上塔樓一樣高的房頂。李正注意看到,下麵動軸那裏還有一個正反方向控製裝置,和後世小工地上的絞磨原理相似,就是吊籃向下運動時,吊籃裏得有足夠重量,才能墜下來。房頂施工隻剩下一角了,大部分屋麵已經在抹平收光。

六個升降台遠遠供應不上施工速度,兩個樓梯的支模沒拆,就有人排著隊向上挑著預混料。二樓上也是堆積幾大堆混凝土料,幾十人在上上下下地忙碌挑運,還有十來個桔槔也在忙活著上上下下。更多的人在忙著給下麵兩層粉刷內外牆。

李正見過的忙碌而不緊張,進度有序而不忙亂,就囑咐工地管事注意安全,就施施然離開,前往大壩工地查看。

初夏天色亮的早,黑的晚,工作時間較長,又加上這個春天沒有大的洪水,毛毛細雨倒是下了幾場,根本沒有影響施工。大壩建設進度很快。遠遠望去,雛形已現。到了近前,壩體高度已經超過泄洪孔,孔道上方正在修建控製水閘。每個鑄鐵大閘門兩米寬四米高,超過六噸,由上方巨大鋼梁上安裝三個大螺旋絞盤,轉動絞盤,提升閘門。為了保險,還準備另一套器械,上方再懸掛的三個滑輪組,在絞盤失靈時可以通過滑輪組調整高度,控製泄洪量。閘門永遠呈半開狀態,底部有限位台,保持一米高度,上麵不封頂,水流大時直接漫過。滑輪組這次采用還沒有批量生產的鋼絲繩,拉絲機已經設計完成,零部件開始生產。

在召集所有作坊大匠、教研班學生、工部技術人員等人的經驗技術總結交流會上,李正親自主持,像大灰狼誘騙小白兔一樣,誘導他們,對他們的討論不時提出建議。車床概念誕生了,乘熱打鐵,李正又引導著製造車床,部件要結實堅固,連接要靈活,功能要多樣... ...

目前動力寄托於水車,接下來就是動力方向轉變問題,轉速問題、聯動問題... ...這樣,成品出來就不是一種兩種了。磨床、鑽床、銑床、衝壓、鍛台... ...李正發現八個閘門似乎不夠用了。

大壩下放低處的寬大平台上,一排整體澆築的鋼筋水泥屋舍正在施工,房屋內部鋼筋和大壩是一體相連的。可以說,整個大壩就是一個帶窟窿眼巨大的梯形水泥塊,底下和兩邊還帶釘子楔進土裏的那種,李正就不相信什麼洪水能把它整體衝走。

人口普查結果出來了,李正看了一下彙總數據就束之高閣。

接著,書院連續出台了一係列告示。《申州常居人口戶籍管理辦法》規定,所有定居在申州的居民,不分遷居時間長短即取得申州常居戶籍,歡迎有一技之長者攜家申請申州戶籍。凡申州居民享受申州相關福利。外來客商、臨時傭工、暫居路過人口不在此範圍。日後,申州嚴格審查管理新入戶籍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