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豐水河大壩
豐水河攔水壩,並不是全用鋼筋混凝土澆築的,那樣太浪費目前的有限資源。即使作弊器幾乎是無限的,那也太耗費王爺精力不是?由於是在幾乎幹涸的河床上施工,盡管工期短促,場麵還是鋪開得很從容。
依舊是在建壩基同時修建導流渠,李正每天就是帶著李瑜乘坐一輛小小的窄體馬車去那幾個山洞倉庫轉轉,把在申州儲存在戒指空間的物資釋放出來。回來時,李瑜牽著馬,車上坐著仿佛大病一場的他的唐王爺師傅。TMD,雙向收費啊!搞輸出輸入太耗費精力了!
正是需要大批人手的時候,牛首山的工人趕來了。他們到來時,就看到,方圓幾裏地的巨大工地,一座雄偉的大壩雛形已經顯現。整個山穀到處是密密麻麻的搬運石料的人。這是山區,要找到足夠的土方也不可能,隻能用石頭代替。底部基礎已經成型,外觀上是七八米的圍牆一樣,中間是空的,用模具澆築縱橫交錯的方格水泥框架,中間當然需要填埋石渣,還要用混凝土灌漿。到了一定高度,框架裏會變成房間,那是水力電力操縱工作室。導流渠優先建成,全部是鋼混結構澆築的,過了凝固期,養護十天就可拆模。閘門是全鋼板澆鑄設計,等候從牛首山鋼廠製成後運來安裝。
前幾天,山區下了一場雨,堰塞湖水位上漲速度加快,壅堵處快要堅持不住了,施工進度刻不容緩。從京城周邊縣調來的民工五千多人緊張工作二十天,早已精疲力盡。即使下雨那幾天,工人們冒著小雨還在施工。
這次從牛首山調來的兩千人立即投入到清理導流渠的工作上,把導流渠道上下部分的可能堵塞物全部回填到空心壩堤中去壓實。其餘人繼續加高澆築壩堤。
三月十五日,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盡管大壩還在拔高,上麵鋼筋茬子林立,豐水河大壩全線停工。所有人員圍觀在河岸上,等候上遊決堤,看著河水按自己心意流下去。
一陣爆破的巨響,河水從炸開的亂石堆中緩緩流出,隨著繼續爆破,水流越來越快,終於化作巨浪向下遊撲去。在大壩上麵五百米處,有一道水泥澆築的攔阻矮牆,牆的上遊那麵是一段幾十米寬采料形成的低窪地帶,作用是緩和隨水而下的巨石對大壩產生衝擊。這道牆現在起了作用,那翻滾而下的水流,確切地說,是泥石流,直接撞進這片低窪的河床,囤積,再囤積,後續的清流不斷湧下來,很快就漫過矮牆,到達導流渠裏。
李正很緊張,抓住靠椅的關節發白,最壞的情況是,大壩隨著水流、泥石流一起向下遊飄走。所以,導流渠上的閘門在敞開著,期望減少水流的衝擊力度。
洪水流旋著泡沫,在大壩東頭的導流渠前打了個頓,就沿著渠道向下遊衝去。河堤兩岸一片歡呼。
多日的辛勞,有了結果。民工口耳相傳之間,知道了這大壩的功能:不僅能馴服河水,不在造成水災,還能修建小的明渠,直接引到地裏澆水,還有許多功能,其中王爺的水車就是其中之一。這第一座修成了,王爺說,以後會有更多的大壩,不再叫百姓受水旱之苦。
太子一直在陪著李正。這些天,在李瑜和郭細君身邊,他沒少長見識。那些洋碼數字能運用自如,工程進度表什麼的能看明白,圖紙也能看一些,當然,問來問去也叫李正欣慰。就怕你是悶葫蘆,還揣著糊塗裝明白,不恥下問才是好學生。
導流渠功能發揮作用了,南山書院就要開始恢複施工。李正和郭細君、王子建、李瑜等八名學生,在李靖、李承乾、工部官員等人麵前分派人手和工作。申州兵工廠來信要求郭細君回去,他是造炮團隊的負責人。剛從申州押送人員物資趕來的李儉也要盡快回去,他的那個鍋駝機又有新狀況需要他解決。可憐娃李儉,從申州回來不到三天,連京城家門未進,又在李正一番叮囑後,和郭細君一路匆匆返回申州。
經統計,三個工地全部人手兩萬六千多人。李正的意思是,書院耽誤時間快一個月了,是優先任務。豐水河危險解除,河床有水,自然用不了太多工人。西部牛首山上除了基本人員維持日常運作,剩餘人員,全部移到書院這裏來。大家一致同意。具體操作由李瑜負責。
建造書院的工人就達到一萬人還多。原來寥寥幾人的石灰窯、水泥窯、磚瓦廠又開始喧鬧起來。
李正和太子李靖等人早已搬進寬敞明亮的瓦房。這是位於書院靠裏的河西岸的學生住宿區,地勢較高,一直沒有停工。也算是王爺和太子的暫住地吧!
除了大門口,需要砌院牆的地方不多,有三千米左右。其餘就是房屋建設。紅磚圍窯,建了幾十座,磚頭早就燒好了,就等鋼筋。這邊鋼筋出來慢,李瑜請示李正,是不是從大壩那個鋼筋倉庫往外拉?李正考慮一下,沒有答應。鋼筋是從申州拉來的,大唐別無分號,豐水河畔沒有出產鋼筋,你從深山裏往外拉,那樣,還不容易露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