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牛首山鋼鐵廠
牛首山位於長安西南,屬終南山支脈,同屬秦嶺山係。在此時,牛首山屬鄠縣管轄。鄠縣往西經周至就到寶雞。
鄠縣屬於渭河平原腹地,八百裏秦川南緣,南邊是秦嶺,北邊就是渭水。此時的鄠縣,水土流失還不是那麼嚴重,到處是參天大樹,終南山腳就是原始森林。這裏建鋼鐵廠是有困難,但離書院遠了,李正不放心,技術回饋也不方便,隻有運輸困難,不過有水路,運輸方麵還是可以克服的!
牛首山鋼鐵廠就這樣建起來了。牛首山麓流入渭河的澇水從鋼廠中間流過,那是為了利用水力資源。河床在春天就疏浚完成,把工廠那段河流疏浚加大流速以滿足水車轉速。這條澇水河比豐水河流量更大,河岸三年兩頭崩塌,河水泛濫,造成水災,因而得名。現在十幾個高大的鐵木結構的水車在水泥石塊澆築的巨大平台上緩緩轉動,等待著動力輸出。從申州來的工程師、大匠師擔綱主演,新招的工匠學徒做苦力,四座高達四丈八尺16米高的高爐建起來。原來覺得三丈高的煉鋼爐已是奇跡了,現在變成了小胖墩。這次的規模遠超眾人想像。邠州和同官的煤直接從露天地地方挖出。那是唐王爺征調來的資源,不必向官方交稅。優質明煤(無煙煤)從涇水河和石川河走水路直接拉到豐水河與渭河河口,再轉運至牛首山。礦石也是從各地運來,在同一個地方上岸。那個荒蕪的河邊,就漸漸形成一個貨棧,很快,集市有了,飯莊、青樓都有了。那裏就叫河口鎮,理所當然在唐王爺管轄範圍內。
現時技術隻允許李正搞的高爐屬於十八世紀中葉的荷蘭的那種初級煉鋼辦法,但已是超越千年的創舉了。高大的反射爐用耐火磚砌成,外圍由鋼鐵水泥手腳架、天車投料台圍繞,整個工廠比後世那個全民大煉鋼鐵運動高級多了。多的隻是由、唯一的、百分之一專業的半瓢水唐王爺李正李孝正指導。
礦石堆在不斷增高,煤山在不斷增高,糧食在不斷減少。李正感到自己處於日本幕府時代的狀態。那時,西方列強全部把注意力放在中國印度和海洋上,沒工夫搭理日本這個小小海島,可就是憑著一股民族毅力,憑著一本荷蘭人的《鐵汞鑄造》,自己組織鑄師、大工、陶工、石工,土法上馬,經曆多次失敗,不斷查找原因、尋找辦法、改進工藝,最終製出膛線大炮。
石板和水泥路麵從鋼廠鋪到河口鎮,書院的路也鋪到明德門,兩條路旁挨次修建著許多貨棧、商號,工人宿舍,夾雜還有酒肆、飯館,一個長安外圍城市初現雛形。
八月初八這天,火熱的三伏天裏,一切準備就緒,一場痛快淋漓的大雨打斷預定計劃,全部工人在等待大雨結束,等皇上來參加生火儀式。
將近中午,雨停了,太陽依舊火熱的出現。李世民帶著一隊人馬沿著平坦的水泥馬路疾馳而來。原本是擺譜坐馬車來的,結果走到半道就不得不避雨等候。眼看就要中午,為了不耽誤吉時,隻好換乘隨行禦林軍馬匹,甩掉護衛儀仗,帶著一幹朝廷大佬疾馳而來。
鋼鐵是火中所生,午時三刻火氣最旺,是為吉時。高爐前平台上,李世民簡短發言後,掀開麵前人高架子上的一塊神秘紅布,出現在眾人麵前的是一個精致物件:一個金色的底座上一塊臉盆大小的玻璃鏡在架台上熠熠生輝。大唐皇帝李世民在萬眾矚目之下,和王弟唐王李孝正分執兩支沾滿油脂的火把,伸向鏡子下麵... ...
此時正當午時,炎日當頭,聚焦點能融化一切,不出意料的,火把燃燒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