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道號衝虛
九月初八,重陽節前一天,署名唐王府醫療署集體編撰的《本草綱目》試行版正式出版了,立即被京城幾百家醫館奉為至寶。盡管還有些醫者對其中部分內容提出異議,皇宮禦醫還是向朝廷建議向全國醫者推薦。有突厥、交趾、高句麗和吐蕃等地使臣向皇上請求賜書,李世民問編者唐王意見,李正思考一下,就答應了。
有了老孫,很多事情好辦許多。原在申州多處種植的各種不知名植物被移種在南山書院試驗田,經過李正空間淬煉的種子,加上空間靈水滋潤,長勢茂盛。最近,老孫一直在其中流連忘返。很多植物他很少見過,是珍稀藥材,當然也有濫竽充數的大路貨,結合唐王提供的圖冊,他認識了很多中原少見的藥材,有些隻知道名字,無法判斷是不是真的,現在有了盜版圖冊,對比查詢,受益不小,很是高興。
李正也有發現,是老孫不認識的,其中在西方商人那裏搞的種子裏就有一種植物,叫蛔蒿,很有價值。李正百度知道,這種植物就是寶塔糖的主要原料除蟲菊的一個特殊品種。主要成分山道年,絕對是當前兒童和成人大麵積蛔蟲病的克星。
在後世52年,作為前蘇聯的援華項目,從前蘇聯引進了蛔蒿種子試種。引進的20克(可見種子的珍貴)蛔蒿種子平均分成四份,在公安人員的保護下護送到有試種任務的呼和浩特、大同、西安、濰坊等四個國營農場分別試種。惟有濰坊農場一家試種的蛔蒿宣告成功。為了保密起見,濰坊農場試種的蛔蒿對外宣稱試種的是“一號除蟲菊“。深井裏藏了三瓶種子 五十年代後期,濰坊農場不但為全國十幾家製藥企業提供“寶塔糖“生產原料,還有少量出口。淄博市一家知名藥企,在1958年曾經一次建起40間烤房,供鮮蛔蒿植物莖葉的烘幹。
1960年~1962年,因遇到了三年自然災害的突然襲擊,城鄉以野菜充饑的群眾多得很,蛔蟲病在我國百姓群眾中也呈現了急劇上升的狀態。但為了確保糧食產量,濰坊農場蛔蒿的種植麵積由8000多畝下降到500畝。
提取設備是從當時的蘇聯引進,由於“寶塔糖“的提取原料的植物莖葉太少,大設備還不夠“塞牙縫“,藥廠拒絕收購蛔蒿。藥材公司隻好用再生麻袋裝蛔蒿的辦法進行露天碼垛存放,結果爛掉了2000多公斤。後來,因使用了未經提煉的從古 巴進口的紅砂糖,裝驅蛔糖漿的瓶子是“大躍進“高潮期間當地一家工廠土法生產的產品,封口根本談不上嚴密,致使3500公斤蛔蒿原料報廢。
63年,濰坊農場遇上了連續40天的陰雨連綿天氣,成片的蛔蒿因水澇而絕產,未能收獲一粒蛔蒿種子。濰坊農場一位老同誌有遠見之明,利用密閉低溫貯藏的土辦法,在一口深井內保存了三瓶種子。1964年取出,發現有兩瓶蛔蒿種子是活的。1965年,蛔蒿重新開始大麵積推廣種植。但“十年動亂“讓“寶塔糖“遇上了滅頂之災。眼看就要成熟的蛔蒿被“造反派“割得一塌糊塗。動亂過後,昌濰地區種植蛔蒿的土地麵積又達到18000多畝,山東省內製藥企業紛紛上馬生產“寶塔糖“驅蛔藥,驅蛔藥市場一度飽和。1985年蛔蒿在全國絕種。
現在全球植物品種是較齊全的,森林分布較廣,一些後世珍稀品種分布範圍更寬。這個種子提前來到中國也屬平常。在一係列試驗證實效果後,李正就決定擴大種植麵積,搞寶塔糖。
空間環境隨心念改變,李正在當天的空間探秘中頓時發現,原本迷蒙的森林圍繞的邊界如同風吹霧散,清晰起來。難道這個空間是和功德心捆綁的?驚奇的唐王李孝正縱馬前進,毫無阻擋的進入一片新天地。
這裏也是一個渺無人煙的區域,陽光明媚,有山林茂草青青,有山穀水流潺潺,隻是寂靜得瘮人。躍馬奔馳許久,在一道山穀裏,舒緩河穀旁,發現一片小街道模樣建築。也就是五十米長一條小街,兩兩麵對有十來座小院,放馬在小街上緩行,李正警惕地手握上膛的霰彈槍,見院門有開有關,沒有活物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