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唐王接頭新羅女王消息的李靖派船隊由海上繞過半島,三天後,直達金城,接應唐王來了。另一路步兵從熊津出發也將在兩天內到達金城。
海上來的是張亮水軍先鋒官,海外商隊的首領李前威,他帶領所部船艦三十餘隻,轉道東北,從釜山金城一帶上岸。船隊大部分是商隊自己的大海船,不裝貨物運載人員馬匹時,數字驚人。登陸的陸軍人員達一萬三千八百餘人。是禦林軍整整一個衛萬餘人馬。另外三千多人是兩所書院選派出來的護衛和唐王的新舊衛隊,新舊衛隊是當初皇上認識到唐王的重要性不容有失,把唐王出遊時拋下的衛隊擴充選拔一番,此次派出近兩千人,李世民下了死令,升級唐王安保級別,這近兩千人必須跟隨唐王,寸步不離的跟隨保護。帶隊的就是陸樹威,他還帶來自己下屬的兩千一百人。
這陸樹威遵照唐王指令帶領兩千餘人三月出關直奔東北,目標黑水靺鞨。兩千唐軍從營州出發時,營州守將為感謝唐王對邊軍支持,覺得兩千人太少,又派出兩千聚合來的府兵跟隨出發。唐王號令是無限製捕捉塞外高句麗人為奴,賣往內地做工。這是叫邊軍大發其財的好事啊!不用怎麼號召,很多山賊也棄惡從良,組織小分隊,在邊軍默許下出境掠奪搶劫,然後和邊軍分賬。此次唐王的軍馬出境,一定有暴利可圖,要不是這一身軍服穿著,從將軍到士兵,那個不想跟著發財?可惜皇命再身,隻能私下為唐王提供幫助。
主動出擊,在關外搞得雞飛狗跳,可憐把以前整日緊張的驚兮兮,怕外寇入侵的邊軍變成了悠閑的內陸府兵,又沒有什麼外快可撈,於是,一些邊將就私下組隊跟風打秋風,去關外撈油水。他們幾乎都是一人雙馬或三馬,時聚時散,來去如風,遇到大股敵人就跑,遇到小部落就一擁而上,搶完就跑,叫敵人找不到蹤影。高句麗方麵組織大部軍隊圍剿,收效甚微。
陸樹威出關時,邊境戰爭氣氛已經很是緊張了。但是,等他到達扶餘城,就是後世的四平市附近時,手下已經聚集超過萬人。他所經過路線都是靠近高句麗邊緣,一路以戰養戰,掠奪的都是高句麗邊民。這些高句麗人大部分是其它靺鞨牧民部落,不堪其它部落襲擾,依附於高句麗的。
整個靺鞨漢此時分為十六部,各自之間紛爭不斷,如今隻餘八部。靺鞨是東北的一個古老民族,周秦時稱肅慎,世居白山(或稱不鹹山、徒太山、大白山、長白山)黑水之間,以漁獵為業,並同中原地區建立了密切關係。曆史記載,兩漢至魏晉時,肅慎後裔稱挹婁,曾長期役屬於夫餘。曹魏初年擺脫夫餘的羈絆,始直接通貢於中原,社會發展較為迅速,出現了私有製和貧富分化。北魏時,挹婁改稱勿吉,勢力更為強盛,逐漸打敗夫餘人並入據今鬆花江流域,仍臣屬於中原政權。隋唐之際,勿吉又稱靺鞨,已擁有粟末、白山、伯咄、安車骨、號室、拂涅、黑水等七大部落。其中以居住在粟末水(今第二鬆花江)而得名的粟末靺鞨最為強大,有戰士數千。605年粟末靺鞨敗於高句麗,其首領突地稽乃率八部大眾自扶餘城西北內附於隋,被安置於柳城一帶,逐漸同當地漢人融合。這幾十年中原戰亂紛紛,無暇東顧,高句麗趁機擴充,留在故地的粟末人則與白山、伯咄、安車骨、號室諸部靺鞨人先後淪為高句麗的附庸。
三月時,眼看大唐對高句麗作戰態勢明朗,靺鞨大汗突地稽指使駐長安使節向大唐朝廷遞交國書,表示願意歸附大唐。朝廷隨即分批派遣禮部戶部鴻臚寺官員出發扶餘城,商談後續細節。
四月,朝廷公布首批邊城建設項目中,就有一座大城位於扶餘,取名四平,象征大唐東北態勢四平八穩。扶餘一帶設立渤海都督府,隸屬東北道。
五月初,陸樹威到達四平,作為半個南湖書院學生,和隨行書院弟子參加四平城設計工作。接著,朝廷派出的大批工匠趕到四平,開始在周圍燒窯建廠,一時,山清水秀的白山黑水之間搞得烏煙瘴氣,亂七八糟。朝廷為了徹底解除來自北方憂患,調集移民許多遊民、監犯、內地失地農民,對其進行補貼、赦免、補助,提供住所、農資、良種,要求他們定居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