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李瑋返回新羅,同時帶回二十名小報務員搞遠距離無線電測試。經李瑜李瑋遠距離密碼互相確認對話,效果滿意。
新羅在新統治者領導下,利用移民帶來的技術良種優勢,打了個糧食生產翻身仗。特別是采用糞肥法製作土化肥,糧食和經濟作物產量翻番,新品種的玉米土豆得到自發性的推廣,人民安居樂業,戰亂產生的負麵消極影響被豐收的喜悅衝沒。田間生產之餘,更多的閑置勞動力走出地頭,加入到打工掙錢行列。
上半年,新羅半島開建各種工廠四百餘家,吸引當地勞動力五萬餘人。政府新建基礎設施項目六個,其中最大的是道路和學校,道路計劃建設一期工程六百八十公裏;先期建設近四百所小學,一百所中級學校,新城漢州即後世漢城地方建一所類似南山書院樣的高級學校。這些項目吸引整個半島的工匠和大批中原來的匠人,本島貴族也負擔起主人公責任,參與到大建設中來,他們派出大量家族能寫會算的知識型人才和大量各類技工,自己開辦工廠作坊、或者分包工程,一時,半島上各民族之間非常融洽。
大唐金銀銅幣在半島上異常堅挺。戶部不失時機地在半島開設了六家銀號,開始彙兌、結算、回收散置重金屬兌換業務,這是唐王出行前的一項既定重要國策。
和半島不同的北海道上,也進入豐收階段。首先,傅蒙逢人就誇讚唐王的藥好!那麥田裏幾乎見不到一根雜草啦!怎麼如何地說個不停!其實,那種後世爛大街的麥田除草劑《麥草光》,效果並沒有老傅說的那麼神奇,它對野燕麥就毫無影響。可是,沒想到的是,此時的雜草對高科技藥品的敏感度不是一般的高,它的作用本就對野燕麥無效,荒原上野地裏哪來的野燕麥呢?所以,雜草真正的一掃光了。少了雜草的吸收麥田營養,減少地裏遮攔,相對地就增加了麥壟的通風透光度,又少了鋤草人的踐踏,加上新式糞肥法實施,小麥產量要不增加也說不過去!於是,今年的小麥豐收了。還不是一般的豐收,產量平均每畝超過一千斤。小麥品種9023本來就是冬性品種,耐寒,增產潛力在這裏得到最大發揮。
褚遂良隆重宣布:北海道一年小麥產量,現有人口三年也吃不完。
人們沸騰了!八石!八石多啊!在中原也沒有聽說那塊地收成超過千斤的,沒有聽說小麥畝產超過四石的,奇跡終於在自己手裏出現了。
麥收已畢,人們在地裏舉行盛大的祭天儀式,隆重邀請唐王參加。
地頭,新麥麵蒸的超大饅頭、象征豐收的布袋條子、烤整鹿、烤整羊、大壇老酒,堆放在長案上,那邊一溜排起長長的大鍋,沸騰的鍋裏蒸煮著肉食饅頭,用傳統儀式為勞累十餘天的軍民打牙祭。李正在老褚指點下,禱告祈祝上天一番,燒了一堆裱紙,然後對眾人念老褚的講話稿:我們大唐軍民戰荒原,戰嚴寒,戰草荒,終於在從來沒有種植過莊稼的荒地上種出糧食,並取得畝產千斤的超記錄產量,這是上天對我們的恩賜,我們一定要珍惜這片土地,把它傳給我們的子孫後代,萬世不息。
老褚受李正影響,把禱告上天的祝詞搞成殖民宣言了——!
天氣也會來事兒,這邊收種結束,地裏種植上土豆和玉米,一場大雨覆蓋全島,很快地,修築的水渠起了作用。農民開始冒雨插晚秧。春天裏後期推土機推出的秧田有十八萬餘畝,其中早秧一大半在麥收之前已經插完了,現在隻是三五萬畝晚秧,三幾天就能結束。
眼看七月就要到來,李正心急如焚。準備出發北上的軍隊已經集結,朝廷通過新羅金城轉來的聖旨要求唐王暫緩出行,即使出行,也不能親自出馬。而此時,李前威手下的艦隊從南洋返回途中在東海遭雨風暴。
隻好作第二種準備了。先把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地圖及相關水域海圖用繪圖儀描畫出來,再叫一班幾十名參謀們參與著複製一大堆,當著他們的麵用比例尺畫上虛線,標示測出的距離等等,由在一些地方標示出內湖、高山、沼澤、峽穀。
然後就是北方,李正規劃在最短時間裏占領從貝加爾湖到北冰洋一線以東地域直到堪察加半島這片廣袤區域,也即是後世的薩哈共和國等地。這一部分李正派李績親自帶隊攜大部分騎兵,由庫頁島經韃靼海峽從廟街一帶登陸,在廟街和先期到達的李七先遣隊彙合,向各地分兵進發。
李七早在去年三月就由長安出發,一路向北,直達懷戎龍門長城關口,稍事修整後,一路直插西北,千裏奔襲,直撲新建立的燕然都護府,既是後世的烏蘭巴托,協助新起任的征北大將軍李孝恭掃蕩周邊。大將軍李孝恭遵照唐王指令,在此大興土木,築城建寨,好不熱鬧。當地駐軍築城所用的材料當然不會由內地帶來,路途太遠。所用的石灰水泥都是匆匆上馬的簡易小窯廠製造,石灰質量還好說,關鍵是水泥產品,沒有人能知道標號有多少!標準問題又攔在李正麵前,急需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