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八,申州來信。府君黃柏長史龔益在信中說,傳聞唐王就藩海外,除了驚詫還是驚詫,他思慮一番,還是覺得跟隨唐王海外遠遊好處多多,請唐王考慮。另外,申州眾多百姓,強烈要求隨唐王出海。李家灣百姓更是在變賣家產,準備去長安唐王府待行。
十月初五,唐王府接到的自願散戶報名人數超過十萬戶,甄選一番後,留下三萬戶十萬人,隨即通知其中部分家庭處理家產,準備出發。
十月十二,從黃河下遊來了一隻船隊,真正一色的大鐵船,五千噸的大鐵船六十艘。帶隊的柳三郎一臉傲嬌的站在岸上,看著輸送帶向船上裝煤、裝油、裝貨物。二十二日,船隊出發,每艘船五百名左右百姓,這支船隊一下就運走三萬餘人。
十月二十四,又一隊船隻進入渭河碼頭,和上次一樣的鐵船隊,還是六十艘,這次帶隊的是李三。二十六,船隊出發,這趟隨隊出發的是書院弟子跟追隨者和一批李正過去買來的匠人,還有最初投靠李正的各類技術人員。
十月二十八,黃河下遊再次出現更龐大的船隊,五千噸大鐵船一下子來了一百艘,船隻較大,隻能上溯到達洛陽,等待移民轉運上船。這次是李七帶隊,兩天後,各家族贈送給唐王的三萬戶百姓一次性從各地奔赴洛陽,先後上船,這批的船隻隻裝移民,不再從洛陽加載糧食貨物了。待出海後在九州停靠時,部分百姓轉乘李前威的船隊,再加裝糧食食物和其它貨物。這次的出海,後麵跟隨著準備好的家族世家商隊三萬餘人,他們分乘一百五十餘艘自家木製大海帆船,跟隨在李七船隊後麵。
冬月初二,消失多日的唐王李正從南方乘坐汽艇回到長安,這次他帶回四艘汽艇,加上停在南山書院的兩艘,就有了六艘汽艇。
初三,李正進宮,和李世民抵足長談,李承乾在一旁聽著。
李正說:“皇兄!你我兄弟一場啊!你對兄弟的好,兄弟銘感五內,咱就不說了!小弟在申州、在長安也沒少給你找麻煩!過去的也就不說了!以後咱兄弟天各一方,見麵的機會就少了。有什麼情況急事兒來個電報,有什麼賞賜就叫商隊捎來!小弟唯一擔心的就是,”李正看了李承乾一眼,繼續說,“大唐如今攤子鋪得這麼大,非皇兄大才不能掌控。皇兄百年之後,以承乾才能,也許一州一府可以為主,掌控天下是不可能的。即使承乾能夠掌權天下,以後子孫輩若是出了個不肖之輩,前輩創下的基業還不毀於一旦?”
李承乾也是一臉無辜,他也有自知之明,仔細聆聽王叔訓話,聽到這裏,就問:“王叔,那該有什麼辦法?”
李正推心置腹地說:“當然有!王兄你要做三件事,一,王權和政權分離,皇家就是皇家,和政權談判,爭取皇室利益最大。皇家和老百姓一樣,隻不過是特殊貴族!政權是什麼?是一個決策集體,就是內閣!和議事會一樣的內閣!皇權雖好,哪有永遠聖明的君王,一個不肖子孫就會把幾輩人的心血揮霍殆盡。二是給議事會放權,用來牽製內閣,防止內閣權利集中,再用憲法來製約議事會。這個監督製度可以推及到州縣一級,可以杜絕減少藩鎮割據狀情況發生。宰輔個人權利不要給得太大太多。一人誌短,眾人智長,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三是軍權永遠抓在自己手裏,無論朝堂如何爭鬥,軍隊永遠效忠於皇帝,這才是展示皇帝的手段地方。第四,最重要,就是抓住機會,趁現在世家們人手缺少,可以鼓勵他們把田地賣掉,由朝廷贖買回來,以後再出法令,限製土地買賣交易,收回國家所有,再承包承租給百姓,朝堂之上的封賞,不要再給封邑食邑土地了,已經封賞出去的,按市價逐步贖買回來。隻要官員審核製度、官員退休製度有效,土地製度長期不變,土地就不會集中,就沒有那麼多超級大地主,就減少失地農民啦!百姓有了自己土地,有了溫飽,誰去造反?那個朝代消亡的循環就失去基礎啦!補充一下,科考既給底層百姓一個希望,也是打壓世家手段。不斷給朝廷更換新鮮血液,更新官員思想,才會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普及鄉村教育是百年大計,不可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