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事件,發生在東直門內的簋街。
簋街這個地方,寬闊而平坦,日夜都很是熱鬧,似乎和“鬼氣森森”這個詞完全不搭邊兒。
曾經有人詢問過街邊納涼的老人,那些老人也很熱情,便是告訴了關於簋街的一些離奇的事情。
“你看到街頭那個大酒杯了吧?下麵下的是不是簋街?但並不是小鬼兒的鬼,這是後來為了風雅而該的,以前就是鬼街。”
在東直門住的老人都知道,幾十年前並非這樣,從這裏城門樓往外都是一大片的墳場,城門口清一色都是棺材鋪子,尋常沒事是不會有什麼生人來的。
幾十年前,這門是用來抬屍體用的,一般是天沒亮就開張營業,賣的都是小玩意兒,小煤油燈那樣忽明忽暗,有點像是鬼火一般。
相傳,在清朝年間,北城的各個城門都有專門的用途,不能隨意使用和改變,例如出兵征戰的時候,要走德勝門,處決犯人要走宣武門等等。
而東直門就是專門為了,抬死人用的,沿著城樓便是一條筆直的道路,對麵就是很有名氣的鼓樓,而對麵城外則是一望無際的墳場。
東直門那個年代屬於“城鄉結合部”,城門內自然形成了最早的早市,早在東直門內販賣的小販後半夜就開始叫賣,但是在天亮前就會散開。
那些小販們以煤油燈借光,遠處看著燈光朦朧,四周又都是棺材鋪和壽衣店,自然有毛骨悚然的感覺,故此稱之為“鬼市”。
奇怪的是,市場大潮開始由東直門大量兩側的很多商家商鋪進行各種各樣的生意,但是幾乎都賠上了店老板的棺材板,甚至連唯一國營的百貨商店都不得不關門歇業,此地之邪令人很難解釋。
後來,當有一家飯店的生意做成功了,而且這裏的飯店幾乎白天沒有人,但是到了晚上卻是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是另外一番景象。
傳說那是在夜裏,小鬼兒們都進城吃飯,所以才形成了一種繁榮的假象,那種異常的熱鬧,還有人說收到了冥幣,由此導致此地成名。
很多人在看到了巨大的商機,甚至不管當地政府對這裏強製管理,到後來扶持,便將此地命名為:“餐飲一條街。”
隻是,這個鬼字始終有些聽起來不舒服,所以工作人員在苦思冥想之後,決定要將鬼街改個新名字,但是當地的老板們並不同意,覺得改不了有可能破壞風水,以後這生意不管是跟人還是跟鬼,那都沒法做了。
偶然間,一個工作人員在字典裏邊找到了同音字“簋”,而且還不改變之前的叫法,於是就開始大肆宣傳並且在東直門立交橋鬼街的橋頭,做了一個“簋”的大銅像,便形成了文明的“簋街”。
現如今簋街已經是著名的餐食文化的代表,也是時尚餐飲的標誌,而簋也成為人們的向往和歡樂,過去發生的怪事變成了茶餘飯後的閑談。
第四個事件,發生在東城區。
具體的地點是朝陽門內大街81號院的兩棟小洋樓內。
這個建築大概建成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當時是皇帝給外國人劍的教堂,那時候和它一並建造的還有王府井教堂,後來因為爆發了戰爭,所以停了工。
在81號院的小樓下麵,有個五公裏長的地下通道,可以直接通往團結湖,後來在修建地鐵被掩埋了一段。
一個當時的軍閥在失敗之後,丟下家眷逃走,他的一姨太就在裏邊其中一間房屋中選擇了自殺,而六十年代後便無人問津這個地方。
比起東邊樓來說,西邊的樓要破亂的多,而一進門那裏的空氣都好像是凝固的,隻能聽見呼呼的風卷殘葉枯草,從破舊的房屋穿窗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