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壇巨星約翰·列儂遇刺懸案

1980年12月8日的深夜,這是一個平凡的夜晚,但是卻發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事件。聞名世界的“甲殼蟲”搖滾樂隊創始人約翰·列儂(John Lennon)在紐約達科他寓所門口被人槍殺了,他是歐美歌壇上不可多得的巨星。

巨星隕落後,成千上萬的人深深地哀悼他,人們的心中充滿了沮喪、憤怒與歎惜。列儂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比著名的政治家肯尼迪兄弟和美國著名的黑人民權精神領袖馬丁·路德·金還要高,他已經成為一代人精神的寄托,而且這一切發生得又太突然了,仿佛一覺醒來世界都改變了。人們不斷追問:凶手是誰?這是一樁蓄意謀殺還是意外?凶手為什麼要殺死列儂呢?

1982年,美國一家電影公司在列儂死後兩年間,用極快的速度搶先拍攝了影片《約翰·列儂之死》。這部影片把列儂的藝術人生展現了出來,通過一組組鏡頭把這位蜚聲歌壇的巨星以多種風姿呈現在人們麵前。當然,那個驚心動魄、讓億萬人傷心的夜晚,也第一次出現在人們麵前。不過,影片上映後並沒有平息人們的猜測,而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想要揭開列儂被槍殺的真相,隻是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得出一個統一的結論。

有人認為,列儂是因為拒絕給別人簽名而遭到報複被槍殺的。50年代末期,列儂在英國創建了一支搖滾樂隊——“甲殼蟲”樂隊,60年代的樂壇幾乎被搖滾樂所主宰。1963年到1970年間,這支樂隊共發行了18套唱片,成為了20世紀最知名的搖滾樂隊。

“甲殼蟲”樂隊一共四個人,他們時尚的服飾和像拖把似的長發吸引了大批青年人,特別是那狂熱的音樂,受到了眾多搖滾歌迷的追捧,也受到了各種音樂愛好者的關注。這支獨特的以打擊樂組成的樂隊成為英國利物浦的代表形象,並迅速風靡歐美各國。在頂峰時期,他們向好萊塢影壇進軍,短短幾年中,他們拍攝了《啊!啊!啊!》《“披頭士”來表演》等幾部音樂片。他們的影片大賣,唱片專輯大量發行,而且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因此,“甲殼蟲”樂隊為英國的財政創造了很大一筆外彙收入。1965年,英國政府特意為樂隊頒發了大英帝國勳章。

列儂作為樂隊的創始人及核心成員,他不但演唱出色,而且還創作了很多迷人動聽的歌曲,他的許多代表作品被製成了唱片,在國內外大量發行流傳。“甲殼蟲”樂隊和列儂的名聲越來越大,他也因此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歌迷和崇拜者,許多歌迷都以得到列儂的簽名為最大的榮耀。所以,有人猜測當時列儂可能拒絕了簽名,使得某位歌迷或者崇拜者惱羞成怒,對列儂施行了槍殺。如果這樣推理的話,被激怒後槍殺是很正常的事。

不過,也有人對這一說法提出了反對觀點。他們承認列儂的被刺是一次謀殺,但並不是一次因拒絕簽名而遭到槍殺的突發事件,凶手在實施殺人前曾經做過詳細周密的計劃。

1981年,美國學者傑伊·科克斯在《時代》周刊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從官方的記錄來看,列儂的死將被定義為一樁謀殺事件。確切地說,這是一次暗殺行動,一次令人匪夷所思的有意識的凶殺。”科克斯還講述了一些事件,用來說明他的結論的正確性。

根據事後調查,凶手叫馬克·查普曼,現年25歲,是一名保安,出生在佐治亞州,現居住在夏威夷。在列儂被害的前兩天,查普曼來到紐約,住在離列儂家有九個街區的基督教男青年會,他和許多崇拜者一起到列儂的住所門前等待,等著列儂的出現。星期六晚上,查普曼叫了一輛出租汽車,叫司機把車開到格林威治村。星期一下午,查普曼找到列儂,要求他為自己簽名。列儂因為要趕去錄音室錄音,所以急匆匆地把名字草草地簽上,就馬上鑽進一輛汽車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