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雖有功德,可惜爾之災厄未滿,再次貶爾入凡塵,望爾好生修煉,早日再回到天庭。
故詔。”
劉辯受旨退下,由李長庚再度接引下凡曆劫。
而劉平也敕封李存孝為“高陽王”,其後代承襲其爵位,而冉閔、李存孝、陳慶之、關勝、呂方五人,也被稱為大漢“中興五王”。
正武十七年秋,劉平正式班師回朝。
劉平回朝之後,於是在北地金甲神人顯聖之處,修建六丈等身金像,手持“太阿劍”,下乘金龍,麵朝北方,相視而笑,並於此地修建萬人衣冠塚,以悼念征伐鮮卑於此戰而隕落的眾軍將士。
並於此地修建了萬人“兵馬俑”,被譽為華夏第九大奇跡。
後公元21世紀,在朝半島、東瀛四島、東南群島相繼發掘出了幾座石碑,上麵的碑文,充分顯示了昔日大漢征服此地的憑證。
並相繼在新疆、西藏、南海、夷洲島發掘出了石碑,以證實這幾個地方,乃是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正武五十五年,公元446年,劉平巡視北疆,至金甲神人之處,頒布詔書如下:
“今聯寬宥,曉諭四方;北狩疆塞,感斯有靈;
先秦暴虐,百姓荼毒;二世亂政,佞臣專朝;
高皇憂政,起我義師;斬爾白蛇,氓蕩之野,火代水勢,承天之數;爾來八年,建吾大業;
立都關中,與夷廝戰;白登之恥,九世複仇;
傳十二帝,王莽篡也。
光武中興,起於南陽;爾來十二載,都於洛邑,漢室東遷。
又十二帝,桓靈貪逸,國之大亂,黃巾之始;
吾祖太帝,外鎮而興;起於幽定,定爾六夷,平我北疆,擴千裏之土;
南戰北征,誅馬超、定西涼、平韓遂、滅西羌,威於西穹;
鎮張揚、遷張魯、降張燕、迫袁氏,北疆之定,功於社稷;
滅曹魏、列南楚,定於中州,屯墾於野;爾來二十又七年,始定九州之原。
今傳政於聯,已曆九世,近二百載。
自聯紹位,尊先帝之誌,與民休養;抿心自問,時刻不敢怠政,國之大興,賴諸臣民之力也;平定鮮卑,皆眾將士奮力向前也,聯實不敢居功也。
今聯紹位,已曆五十餘載,海晏河清,滄海變於桑田,聯心甚慰。
故立詔感於四方,願皇天厚土,降我甘霖,賜我黍黎,以養萬民。
今下界之君,感斯天地之靈,立碑文詔書於此,願天地善鑒之。
故詔。
正武五十五年九月初九日敕。”
公元445年九月,劉平立三座碑文於此,一記高祖、光武、太帝,及三漢有功君臣萬民之功過。
一為北疆界碑之銘誌,一為己感天地之華章。
公元446年,正武五十六年二月十四日,劉平甍於北狩途中,由其長孫劉岩繼位,尊劉平為“興帝”。
自劉岩以後,季漢又傳國五百餘年,國大興,百姓皆以漢人為自豪。
後人有詩讚曰:
高祖提劍入鹹陽,炎炎紅日升扶桑;
光武龍興成大統,金烏飛上天中央;
哀哉靈帝紹海宇,紅輪西墜鹹池傍!
何進無謀中貴亂,涼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計誅逆黨,李傕郭汜興刀槍;
四方盜賊如蟻聚,六合奸雄皆鷹揚;
孫堅孫策起江左,袁紹袁術興河梁;
劉焉父子據巴蜀,劉表軍旅屯荊襄;
張燕張魯霸南鄭,馬騰韓遂守西涼;
陶謙張繡公孫瓚,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專權居王位,牢籠英俊用文武;
威儀天子號諸侯,總領貌貅鎮中土。
洛陽劉協本皇孫,義結勇將願扶天;
東西奔走恨無家,將寡兵微作羈旅;
南陽三顧情何深,臥龍一見分寰宇;
先取荊州後取川,霸業圖王在天府;
北地興起辯王帳,霸業龍圖在此方
曆經八百七十載,多少英雄若雲長。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
鼎足天下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
(本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