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空性

般若空性的思想就是要我們把所有的局限打破,把覆蓋在我們上麵的屋頂掀開,完全讓自己站在無邊無際的宇宙間,任意遨遊、想象,展現無限的人生境界。

一張白紙

生活中,我們會碰到各種問題,常把自己局限於某一隅,實際上是心胸沒有打開,觀念和思維沒有改變,把自己框住所致。般若空性的思想就是要我們把所有的局限打破,把覆蓋在我們上麵的屋頂掀開,完全讓自己站在無邊無際的宇宙間,任意遨遊、想象,展現無限的人生境界。如果我們有約束、有局限、有掛礙,那是因為有“對待”,隻有無對待地麵對人生,才能做到從容與自在。打破了自身的框框與限製,人生才盡可能地展現完美。

《功夫熊貓》裏說,武功的最高秘訣是一張白紙。我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盡的虛空。打個比喻,你要把自己的事業做到像網絡一樣——你永遠想象不到網絡有多大、能容納多少東西?人生就應該是這種境界。在這種境界裏,你的生活就不會有痛苦,事業就能做到無限量。

做任何事都需要《心經》的般若空性智慧,不斷地打開自己內心的藩籬。可能你今天內心的籬笆是一公裏,下個月,就擴展到一千裏了,在後來,是一萬裏。每一次自我突破就是一個質的飛躍。成佛的境界就在這樣的過程裏麵,不斷地麵對每一個局限,不斷地打破再打破。因為我們人不能一下做到無盡的虛空,或者說能證到般若空性的思想,這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習氣造成的。有個故事說,一個小孩在海灘上,想把岸上每條魚抓起來扔進大海裏,使它們獲得自在與歡樂,有人問他:沙灘上有千百萬條魚,你怎麼能救得完呢? 小孩抓起一條魚,扔進大海裏說:這隻魚是需要的。所以,我們希望盡自己所能傳播這種思想,能結緣一個就結緣一個,能改變一個就改變一個,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禪修講的“觀照”二字不是從字麵上理解,而是要從見地上去理解。

何為見地?是我們對事物的正確認識與理解符合事物的客觀規律。在人生中如果見地不正確,就容易走入迷途。那個迷途或者是名聞利養,或者是貪嗔癡慢,使我們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當我們能正確地認識、理解事物本質,諸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類理念,了解人生的變化無常後,對待事物就有一個明了、清晰、透徹的觀照。就能從當前狀態中解脫出來,保持清醒,不管人家給我們多少掌聲和磚頭都能處之泰然,不會被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所困擾。

我在設計寺廟的願景和方向時,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多麼了不起,寺院建成後,也不覺得多麼有成就感。每次做事,我的內心都在提醒自己:你現在是不是在追求名利?是不是有貢高我慢在心裏升起?每次參加活動別人給我掌聲時心裏是不是很享受?在每一個過程裏,我都做一個觀照,使自己保持警覺。

禪修是一個不斷自我超越的過程,也許今天理解了,甚至做到了,明天又退回去了。因此要時刻警策自己繼續前進。別人痛罵你時,或者你撞車變殘廢了,左腳被鋸掉時,你能不能保持一顆坦然的心?今天大家還在讚美你,明天又都罵你是狗屎,你能不能保持一顆平靜的心?

學佛是一個自我修行、自我突破的過程,需要不斷地超越,打破自己。不僅要超越自我,還要輻射給周圍的人,因為《心經》裏不隻有空性的思想,還有慈悲和度化,要“自覺覺他”,人我兩利,最後達到“自”“他”圓滿的境界。“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是我們學佛的宗旨,什麼意思?——芸芸眾生我們要度化他,無盡的煩惱要去斷除它,無量的法門要去學習它,無上的道業要去完成它。

學佛,就要有這種願力。有人認為我能力太差,等當了總統再做吧,或者當了大公司董事長才行。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今天你給別人一個微笑,是歡樂布施,讓別人感覺美好、舒適;明天在路上,撿起一個垃圾袋,是為社會淨化一份力量。努力地從生活中一點點做起,這就是學佛,是菩提大道的一個過程。你自己改變了,在自己身上表現出來,再去輻射、影響別人,把這樣的理念和行動傳播給別人。這就是自度度他。

不要被功名所左右,不要被利益所左右,不要被情感所左右,不要被愛欲所左右,尋找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