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米揚的魚湯

很多朋友會問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件事情我做不成呢?

在佛教看來,這是因為沒有從根本上理解做成事情的原理,亦即無法完成一事,是由於做成此事的因緣還不具足。佛陀說:“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一件事情想要成立,需要多方相互牽連的因緣才可以完備。比方說,想要桃樹結出桃子,桃樹的種子、土壤、水分、空氣,甚至是人工的細心栽培,都是必不可少的成就之因,哪一個因不具足,都無法得到桃子。多種相互纏繞、牽縈的因緣聚合才使得桃子這個果出現。同理,若想做成某件事情,相關的因都已具足了嗎?這是無法造作的,如果因緣和合,果報自然展現,甚至毫不費力,水到渠成。

講禪的思想,就是為能在高遠的人生境界中認識到生命的真諦,了知活在世界上的真正意義之所在,從此處去開發生存的潛能,去了解宇宙運行之理則。自然而然地,生命之花將美麗綻放,清淨自性將次第敞亮。

人不僅僅是自處的,更是群居的。無論是生產產品還是開展工作都首先需要考慮對方的需求、感受、特質,按照規律辦事、用人。產品的質量絕非自明,也不是靠自吹自擂取得的,而是靠從客戶的根本要求出發而進行全盤的考量。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大廚叫做傑米揚,他非常善於烹飪魚湯,做的湯鮮美無比,令人回味無窮。甚至自己也深深為這手做湯的本事感到驕傲。每次有朋友來家中做客,他都一定要奉上最好的魚湯款待客人,始終如一,毫無變化。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都吃夠了他的魚湯,很希望能夠換換花樣。但傑米揚卻總認為自己的魚湯天下一絕,始終堅持用魚湯來招待友朋。久而久之,朋友們都不再願意去傑米揚家中做客了,他們厭惡魚湯,更厭惡他一成不變的行為方式。天下最好的東西,如果沒有變化,永遠處於固步自封的狀態,終有一日將受到眾人的厭棄。考慮問題,處理事情,都要注意到每一個對象的特殊性,每一個當機的靈活性,否則就違背了宇宙運行的基本規律,事情便不會成功。世上若真有一個恒久不變的道理,那便是變化之本身。萬物恒轉變化,遷流不居,最精深的秘辛就藏在這個“變”字當中。麵對家庭、事業、人際,都要充分考慮到變的因素,接受這種變化的規律,接受諸法無常的理則,由此獲得人生的無上智慧。

就如有時與大家分享佛法,我說的並非什麼高深的道理。如果講經說法,是為了讓人感到佛學造詣多麼精深,為了讓大家感到自慚形穢,這就是與機不對了。所講述的內容若無法與生活對接,佛法在眾人的心中也就成為了空幻的樓閣一般,盡管瑩潔高妙,卻實在無法印心,無法領悟與受益。觀音菩薩法門無量,依然注重應機說法,與時變化,總是能夠做到“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一點,應當有所啟發,人生境界才能逐漸開闊起來,最終身心脫離火宅,得住清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