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跟隨一個信佛的朋友到某地遊玩,本想欣賞河濱風光,趨步至之,卻發現近處有一處寺廟坐落河畔,朋友便來了興致,邀我一同前去參觀。
進入寺廟時,離閉寺隻剩五分鍾,他匆匆地在寺廟參拜一遍,口中盡是佛學術語,態度誠懇。我跟在一旁,本來覺得廟中肅穆莊重,聽他講佛學故事,更對這裏心生敬畏。
快要出寺時,他忽然停下腳步,滿臉虔誠地看著門前那座廟宇的三幅匾額,上麵從左至右依次書寫“心既是佛”“莫向外求”“來此作甚”。朋友若有所思地對我說:“其實,無論你信奉基督教還是佛教,拜耶穌和拜佛的本質都是拜自己。佛說的這三句話,就是要你內求於心,告訴你求佛不如求己。”
因為我對佛學並無研究,所以當朋友說出這些話來,不禁暗自驚訝。原以為求佛之人是想祈求佛祖庇佑,將自己的生死命運係在釋迦牟尼的庇佑和開釋上,其實卻不然。當你修煉到更高層次時,佛會點化你,告訴你其實我並不存在,你所求的一切都在於你自己。
顯然,這是更為高一層的精神寄托,也將佛學的精華演繹得淋漓盡致,叫人可感可歎。
我的這位朋友從不倚靠他人,自己學曆不高,卻一人來到北京闖蕩。學曆沒能成為他的入行障礙,反倒使他異常勇猛,他很快就在北京闖出了一片天地。
我一直好奇他為什麼能在人才濟濟的北京快速立足,後來我才發現,因為他骨子裏長期浸淫的善良。
由於工作,我需要添加很多同行業或合作所需的好友。這其中的一部分人不願意加我,總會默默撇開我;另一部分人,加了我之後又不言不語,需要我主動和對方攀談,以尋求交流合作機會。
當然,還有一類更加奇葩,他們像查戶口一樣不斷地追問著我。我被輪番擲來的問題轟炸,真想對他們說一句:“你別光問了,也介紹下自己好不?”
可當我加了信佛的這個朋友,他卻很是熱情積極主動地介紹自己和公司,並邀請我到他的公司交流商議。
不得不說,我對這種人抱有懷疑態度。冷漠者太多,讓人與人之間都缺失了基本的信任。
和他商議的項目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成功,他就調撥了自己的一大批資源給我。他說:“我們的定位不同無法合作,你可以找他們試試。”
在我尋求合作的過程中,他都在竭盡全力地幫忙,從不搪塞,行動也十分迅速。這讓我看出他對這件事情的重視程度,並希望下次有機會我能與他合作。
他對待所有人和事都是如此,能幫一把的絕不推托,辦事高效,又很熱情真實。
就是這樣長期的為人處世之道,讓他贏得了許多真正的朋友。後來,他創建了一個行業交流群,進群者眾多,他們都可稱為與他深交的朋友,與他很是熟絡,也支持他做的每一件事。
這是我QQ裏人數最多的一個大群,同時也是最活躍最有營養的群。他的這個群,秩序井然,沒有廣告,隻有一批素質相當高的人。每當有人需要幫助時,都會有人施以援助,大家相互配合。他凝聚人脈、一呼百應的人格魅力,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