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苦難童年(1)(1 / 2)

透過一個時代的衰敗,眾多苦難過早的降臨到了孔子身上,從眾多的不幸裏,幼小的孔子,遭遇了謀生的艱辛,領略到了基層生活的無奈,也朦朦朧朧的感受到了一種生存危機,體會到了世界的殘酷性,也看到了歲月的沉重,看到了人生的艱辛。與此同時,孔子也在不斷的應對著生活的挑戰,並從中得到了鍛煉,獲得了人生初步經驗,拓寬了自己的事業,從時代的夾縫裏,得到了精神的大提升。

春分馬上就到了,每一年春分時節都要很隆重舉辦的鹿兒原野合會也馬上就要開始了!

這個消息,在很多剛剛步入十五歲的少女中,引起了很大的騷動,讓眾多憧憬著美好生活,憧憬著自由戀愛的這些少女們,充滿了對幸福的期待,對新的人生的無限神往。

在古代曆代都對人類自身的繁衍極為重視,尤其是在人類需要協同進行生產大裂抵禦自然災害的遠古,人類更是有著極為強烈的生殖崇拜,多子多福是一種很有影響力的思想,也是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男女兩性結合,是實現人類自身生產的前提,人口的世代更替,總是在性結合形式中實現,性行為對種的蕃衍和體質優劣的直接影響,人類在長期社會交往實踐中,逐漸有所覺察和認識,因此在自然淘汰的選擇原則下,婚姻行為規範得以慢慢形成和日益完善,由此產生的各種婚姻製度,為人口再生產提供了社會的保證。

人受命於天,天性靈異,固超然異於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親,出有君臣上下之誼;會聚相遇,則有耆老長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歡然有恩以相愛,此人之所以貴也。生五穀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養之,服牛乘馬,圈豹檻虎。是其得天之靈,貴於物也。人是天地間的精華所在,人是萬物的靈長,人是世界的主人。無論是打獵撲魚,還是耕田做活,還是抵禦自然災害躲避野獸侵襲,人都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資源,隻有憑借眾多的人力,才能憑借強大的力量戰勝一切困難,獲得必要的食物,必要的生活生產資料,當人數過少形成的合力過於小時,對於很多自然災害,對於很多野獸的襲擊,對比要的生活資料的獲得,都是很不利的,人多力量大,在當時是一句很現實的口號,那時候離開了人的合作力量,很多事情是辦不好辦不成的。因而,人的體力是當時最重要的生產力,人口的數量是關係到國家是否強盛的第一要素。

當時的人們相信“天人感應”,這種觀念影響人們的性行為,許多男女實行野外交合。“天人感應”是中國古人對宇宙和人的相互關係的一個最根本的看法,古人十分重視世界萬物都要和諧相處,平衡相應,即人和人要和諧,男和女要和諧,大自然和人也要和諧。風調雨順是大自然的和諧,男歡女愛是人間的和諧,大自然的和諧會影響到人間的和諧,人間的和諧也會影響到大自然的和諧,而和諧的標誌就是陰陽合一,關係平衡。《易經》裏有句很有名的話:“天地茵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隻有天和地、男和女、陰和陽平衡、協調了,世界萬物才得以欣欣向榮,蓬勃發展。古人把性交譬為“雲雨”,這是因為他們把女子的肚腹看成是土壤,把男人的精子看成是種子,如果沒有雲和雨,自然也就沒有收獲。原民在由漁獵階段過渡到農耕階段後,原民認為野合——野外性交,可得天地之氣而有益健康,同時有利於穀物生長,因此經常在桑社裏組織自由交媾。在這個場合中,男女放懷無忌,無分老幼,縱情交合,慢慢地就形成上自天子、下自庶民都認可的集體活動。凡到仲春之月,候鳥都飛來了,天子一定要親自率領後妃嬪娥,抬著豬牛羊等上等供品,祭祀太陽神,還要將象征男女性交的弓箭供奉給高媒神。有桑社就有桑林之舞,在這種舞蹈儀式中,男女雙方都可以放肆地挑逗對方,求得對方的回應。相近於桑林之舞的還有萬舞,這是為了紀念女媧這個媒神而設立的“高媒之祀”典禮中一個活動。

野合會,是一種在山東等地的商族中廣為流傳的男女郊外野合的婚配風尚,是一種在萬物複蘇的春天,為適齡男女提供戀愛做愛機會的大型民間節會,鼓勵生育,野合會,大都始於春分,為期一個月,具體的是在仲春時節,政府倡導組織大量適齡男女到郊外某些規定的特定地點歡會、野合。“野合”在那時是正常的、公開的、經常發生的、有時甚至是值得歌頌和誇耀的事。官方也把“野合”作為一項正式的婚姻製度。《周禮.地官司徒》說:“中春之月,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不用令者罰之。(媒氏)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這裏說的是周朝製度,“中春之月”(“中春”即“仲春”,相當於現在的農曆二月),由一種被稱為“媒氏”的官方機構組織未婚男女相會,稱“會男女”。男三十未娶、女二十不嫁者都要參加,無故不參加要受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