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絕不可以跳過的思想改造(1 / 2)

農業工業化事實上是一種自從業人口思維模式開始,變更了具體的農業生產組織方式、農業技術、農業機械、農業生產資料等等一係列的總和。

如果將從業人口的思維模式隔過去,而僅僅瞄著後麵的具體措施去下力氣,不僅僅事倍功半,而且很可能要麵對事物在發展中變得畸形,最終麵目全非也未可知。

但什麼才是工業化的農業生產思維模式呢?

說白了很簡單,參與農業生產的人,要從根本上清楚,自己生產的是商品,無論任何農作物,都是奔著成為商品去的。

如果他的產品沒能完成交換環節,沒能成為商品,那麼他就要麵臨巨大虧損甚至破產的下場。

而不是說我種了糧食、中了蔬菜、養了家畜家禽,從主糧到肉蛋奶的副食我全都自己能生產,所以不管別人買不買,我是餓不著的這種。

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專注於一個領域,那就絕對沒有機會在某個領域取得突破,精力被分散,最終的結果就是各個領域都有生產能力,但各個領域的規模都很小、產量都很低。

甚至於為了保證不虧本,未曾轉變為工業化思路的農業生產者,還會刻意將產量維持在低水平,有了高產的機會,他們會為了分擔風險,而去擴大生產種類。

這就是小農思想下的農業生產狀況,每一家每一戶的剩餘產品都很少,可以成為商品用於交換的會更少,如此一來,農業生產者沒有足夠的購買力,在經濟生活中的活躍度非常差。

而擁有足夠購買力的個體,又沒有機會以大量貨幣獲得他需要的農業產品。

最終經濟總量被壓製在一個極低水平,任何新的社會組織形式,都將以一個萌芽的狀態,長期受到製約。

但工業化思維下的農業生產恰恰與此相反!

這時的農業從業人員專精一個或幾個領域,專業種植蔬菜的就是大規模的菜園,不同季節種植不同蔬菜,甚至為了擴大產品規模,會研究地膜技術、大棚技術。

專業養殖的也會悉心研究大規模的養殖場帶來的問題,比如動物疫病、圈舍衛生處理方法、動物糞便的回收再利用等等。

這些東西在生產規模很小的時候,基本是不存在的。

而隨著規模的增大,不但專業化程度加深,從業者因為需要維持自身產品在商品屬性上的競爭力,更要時刻關注市場變化。

比如蔬菜生產者,就要詳細記錄各個年份、月份不同蔬菜在各個環節的出售價格,從而指導他在接下來的生產環節中,調整生產計劃。

如果沒有這樣的心態,說我是種蒜專業戶,那就年年種蒜,我是種薑專業戶就年年種薑,如此埋頭苦幹,不去考察市場,那麼蒜價高企之時,蒜農數量增加,但這種變化在當年無法展現,甚至因為增加的蒜農的專業技術水平不足,可能連續數年都無劇烈的市場反饋,但終有一日,隨著市場上大蒜供應量的劇增,蒜價一定會大幅度下跌,直至跌入成本線以下,這個時候最初的蒜農一定是要虧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