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複秦陷入了自己的思辨之中。
那個世界裏,祖國弱小而貧瘠,當時沒有缺少鐵路、缺少公路,空有資源與人力,生產出來的產品卻沒辦法大量向外輸出。
其中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就是各個地方都會有特產,在別人的嘴裏,某個地方可能因為某項小吃、某種水果、某件用具,從而擁有自己獨特的名片。
看起來,這是一種文化現象,對於個地方的差異化發展很有好處。
但如果仔細想一想,這樣遍地開花的特產,難道不同樣意味著交通困難,物資交流不暢嗎?
對比一下李複秦生活的年代,各種各樣的地方特產不都已經隨處可見?
甚至於隨著網絡銷售行業的發展,隻要你能知道名字,幾乎沒有買不到的特色。
然而這樣的時代中,原本傳聞裏各種好吃、新鮮、好用的特產,真的被遠方的人們吃過了、用過了,感受不也就一般般?
所以曾經的很多特產,其實並沒有多麼特殊,說到底不過是道路運輸不暢,物資轉運一旦超過一定的距離,其運輸成本就會造成商人的無利可圖,於是一樣又一樣價值輕微而具有一點地方特征的產品,就都成了特產。
那麼麵對這樣的情況,修路當然是非常好的解決辦法,當你自己沒有能力去修的時候,別人來幫你修、替你修,是好事嗎?
看起來很好,但沒人是傻子,別人替你修過了,是要從你身上帶走更多的好處。
當年,列強們在祖國內陸修鐵路,不但將鐵路沿線的各種權益強行奪取,而且還利用修路的機會,將寶貴的地理信息整理成一項項情報,就此成為巨大威脅。
所以,在國人看來,不請自來的“幫助者”就是侵略者,國人們要奪回路權,保衛祖國。
如此看來,潘茂才阻止李複秦,並沒有錯,他是在踐行他作為一郡長官暴民守土的職責。
如果李複秦因此而對他發難,很顯然,就是對自己一套標準,對別人一套標準,簡單點叫“雙標”,是他上輩子做鍵盤政治局的時候就最討厭的。
怎麼辦?
不修了?然後眼看著糧食進不來?
不對,這裏麵一定有問題,李複秦決定重新理理。
帝國主義修路,修路是手段,奪取利益是目的。
李複秦修路呢?目的是運糧食,這個糧食是用來做壞事的?不是,讓安昌的人有飯吃,怎麼能是壞事!
運糧食對晉國有壞處嗎?也沒有,五穀道的糧食也是掏錢買的。
李複秦要借著修路,對晉國圖謀不軌嗎?
依舊不會!李複秦要想收拾晉國不需要這麼麻煩,他自己衝進晉王的宮殿就可以了嘛……
這麼一想,就對了!
老子來修路是因為你潘茂才無能!
你要是有本事幾天之內把路修好,李複秦瘋了,放著自己的領地不建設,帶著這麼多人跑來替你幹活?
這麼一想,瞬間念頭通達!
可惜,李複秦這修為到頂了,沒辦法一通達就突破一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