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花園裏一片蔥蘢繁盛,綠意盎然,湖水如鏡。時起時落的各色蝴蝶與蜜蜂在花叢中飛舞嬉戲,襯得春色無比生動。如今該是遊玩賞春的大好天氣,對於風華正茂、年輕氣盛的康熙帝來說,更是恰逢其時。
禦花園當中設有一涼亭,站於其內能將禦花園四周的美景盡收眼底。
這日,康熙退朝後並未像往常一樣回禦書房,而是由小米陪同,徑直散步來到禦花園的涼亭內。
涼亭內擺設十分簡單,正中擺有一張圓形石桌,四周石凳圍桌而立,僅此而已。
康熙一身龍袍在亭中坐定,端起剛剛奉上的新茶淺抿一口後,便意味深長的看向遠處的美景。
小米站在一側,見康熙突然麵露喜色,便躬身問道:“不知皇上想到何事竟這般喜悅?讓奴才也跟著樂嗬樂嗬。”
康熙一聽,不由看向小米,道:“這也被你看出來了?不過,跟你說說也無妨,近來朝中一切安好,朕正有意借此機會去一次江南!”
“去江南?”小米雖然曾聽說過先帝出巡的事例,但此時聽到康熙說出要去江南的想法,還是有些吃驚,“皇上可曾考慮清楚?出巡可不是件小事啊?太後知道嗎?”
康熙一連聽到小米的幾個問題,一時頭痛不已。
兩人正說著,迎麵卻看到太後正由薛公公攙扶著向禦花園這邊走來。
康熙見此,立刻起身出亭恭迎,“兒臣見過母後。”
太後一走過來,便拉過康熙的手,笑道:“皇上,今日上朝一切皆好?”
康熙扶著太後走進亭內,坐定後,便回道:“回母後,朝上各官員紛紛上奏,各地百姓豐衣足食,天下太平。”
太後聽後,點頭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便是我們的福氣啊!”
“是啊!”康熙附和著:“朕多日未來禦花園,沒想到竟有如此繁榮之景,但是此時宮外如何,朕卻一無所知。”
太後本已端起茶盞的手,忽然一頓,“難不成皇上信不過朝中的某位大臣?”
“非也,”康熙立刻解釋道:“朕身邊的諸位大臣紛紛對朝廷盡心盡力,朕都看在眼裏,隻不過,朕是想親自出巡一趟,私訪一下江南的風土人情,百姓生活是否安恙,不知母後是否同意?”
太後聽完,點點頭,欣慰地拍了一下康熙的肩膀,道:“皇上現在真是長大了,會為百姓著想了。但是哀家不同意你去江南。”
康熙聽後,忙問:“母後,這是為什麼?您不是也說,朕長大了嗎?”
太後笑笑,解釋道:“皇上,你現在雖已長大成人,但是你從未隻身離開過京城,尤其是要去江南,離京城這麼遠,哀家實在放心不下啊!”
康熙“咳”了一聲,搖搖頭道:“原來母後是擔心兒臣的安危啊!這點母後盡管放心,朕從小跟隨師父練武,朕對自己的自衛能力很有信心,要是母後還覺不妥,朕可以帶上兆遠跟小米隨行!”
太後還想再說什麼,卻被康熙阻攔道:“母後,朕知道您現在的感受,但是凡事沒有第一次,怎麼知道自己不可能做到呢?”說著,康熙看向蔚藍的天空,接著說:“朕身為一國之君,體恤百姓的冷暖,是應該的,每個大臣的奏折上都寫著自己負責管轄的區域百姓生活狀況良好,但是,朕很想親眼目睹一番百姓那種衣食無憂的生活。母後,您應該支持朕的做法才對啊!您放心,朕有靈龍護體,自然也會事事逢凶化吉的。”
太後無奈,因為康熙決定的事,是任何人都不能改變的,任憑誰勸慰,都是無濟於事。太後想到兒子竟有如此愛民之心,即使是‘兒行千裏母擔憂’,太後也認為,萬事都得有第一次,便隻好答應道:“那,皇上何時啟程?”
康熙見太後已經答應出巡一事,喜悅萬分,“多謝母後。不過出巡一事,先不著急,待朕將朝中政事安排妥當後,再出發。”
太後無奈地搖搖頭,雖然心裏有一百二十萬個不願意,但是看到康熙竟有如此愛國愛民之心,也就勉為其難了。
“朕出宮之事,母後不要對外聲張,朕暫時不想讓朝中的任何大人知道此事!”
太後聽後,起先有些不解,但是很快便明白過來,“好,還是皇上想的周到!”
待康熙回到乾清宮時,已過巳時。康熙一踏進門,兆遠便有事稟告。
兆遠先向康熙行了禮,然後上報道:“皇上,林大人剛才來過,見您不在,便將奏折放於桌上。臨走時,特別囑托臣,要皇上一定批閱此奏折。”
兆遠乃是康熙的近身侍衛,也是宮內的禦林軍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