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楔子(1 / 2)

齊國曆平熙二十二年中期開始,齊國和大金國的戰爭因為雙方軍力勢均力敵,戰爭形勢由剛開始的大金軍快速猛攻轉變為了兩國兩軍之間的對峙消耗。

大金國方麵製定的“基本戰爭國策”讓大金軍隊擁有了先的優勢,齊國一直是防守方。經多翻攻防消耗,雙方國力都漸漸減弱,國庫空虛難以久戰……為了解決戰事膠著,齊國曆平熙二十七年雙方軍隊下戰表約在齊國西北境內雲霧城外三十裏展開決戰……

金軍主帥東方羿和齊軍主帥文鴛都在戰場後方指揮著這一場接著一場戰鬥……

風聲瀟瀟伴著戰馬的低鳴……三十七萬將士組成的兩支軍隊在戰鼓的敲擊聲中集結,這可能是最後一役,也可能這一仗過後就是最後的決戰!

大金國軍陣二十萬人(步軍十五萬,馬軍五萬),齊國方麵十七萬人(步軍十五萬,馬軍兩萬人)。根據細作的探報,大金主帥得到的信息基本準確,本來他已勝券在握,但他不知道他麵對的是怎樣的敵人,訓練這支軍隊的人又是誰……

令旗揮動,戰鼓變聲,大金軍陣前大將韓平率先指揮隊伍發起進攻。齊軍陣前大將海雄以“豹尾陣”迎敵,戰鼓以雙手擊鼓三聲再單手擊鼓是為豹尾陣鼓令。雙擊三聲單擊三聲,以此重複就是讓戰陣一分為三,步軍分出一成結成一個的方陣以用於支援,馬軍獨成一個方陣以迂回進攻。大金軍的軍隊進攻看似整齊有序,實則沒有章法。當大金的士兵看見對麵的軍陣,外層是刀盾兵防禦,裏麵是長矛武器林立,再裏麵就難以看清了。

來事情也並不是那麼順利,大金軍的士兵大多高大悍勇多善騎射,更憑借這馬軍數量上的優勢,牽頭的重甲鐵騎竟衝開了齊國軍陣。

齊國軍陣被撕裂開了一個口子,夾雜在裏層的弓弩手即將暴露在敵饒麵前。

弓弩手能壓製住一百大步左右範圍的步兵,如果弓弩手損失太多有可能會直接影響到戰爭的結局。大將海雄隻能指揮變為陣形,以火山陣應變。

齊軍在軍號和旗語的指揮下,散兵三三結隊,且戰且退勉強變換好了陣形。簡單來就是講軍士分為三層刀盾兵為第一層,用於防禦,長矛兵在第二層還是用於防禦,軍陣中心由弓弩手抬高射角,仰射進攻,雖然這樣弓箭本來一百大步的攻擊範圍被壓縮到了五十大步,但還是大大的扭轉了戰局。

大金軍命令盾牌兵增加到戰車上,以提升戰車衝擊齊軍陣的可能性。但齊軍軍陣伴著鼓點且戰且退,讓大金的鐵甲戰車陷入了自己的圈套,齊軍士兵隻是作戰的間隙在地上釘下了一些地樁和簡易的絆馬索。大金的戰車慢慢的大量喪失戰鬥能力。

文鴛作為主帥,其車駕在己方軍陣後方的山上,他品著茶,了望著戰場狀況和山河大地。

在消耗中,雙方軍力逐漸持平,還未分出勝負,大金軍加快了進攻,步軍方隊呈長蛇狀想要包圍齊軍,齊軍見狀也變陣長蛇陣,雙方麵對麵廝殺到了一起,金軍大將韓平帶著幾個副將衝進敵方人群,揮起大刀,以排山倒海之勢砍殺著身邊的齊軍士兵,普通士兵怎麼會是這種大將的對手。韓平大喝:“海雄兒,還不趕快過來受死,待我殺將過去,隻怕留不得爾等全屍!”